《周易》与《易传》之区别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1、2)、《象传》上下篇(1、2)、《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1、2)、《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非也
《彖传》上下篇和《象传》上下篇《周易》是的内容,《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才是《易传》的内容。汉代把《周易》《彖传》和《象传》内容统称“十翼”,就混淆了《周易》与《易传》之区别。
“文王拘而演《周易》”,说明《周易》中之“彖辞”“象辞”是殷商之未,因崇侯虎暗中向纣进谗言,文王姫昌被囚进羑里时所作,而后周初文王姬昌第四子姬旦名周公对其完善,其“小象辞”(爻辞)辞义映射“礼乐”内容。《易传》则是四百多年后孔子硏习《周易》之心得,战国时期孔儒们在其“心得”基础之上编篡整理而成。所以《系辞传》 《文言传》,不但《易传》不等于《周易》,《易传》也不等于就是孔子硏习《周易》之心得。《周易》与孔子硏习《周易》之心得,及《易传》是三个不同之层次,《周易》哲理水平高于孔子硏习《周易》之心得,孔子硏习《周易》之心得之哲理水平又高于《易传》。这就如孔子学问高于儒家学问,儒家学问又高于独尊儒术(儒家)学问一样。硏究易经及儒学者不得不知!可是秦汉之后硏究易学及儒学者,则将基混为一谈,从而不知《周易》及孔学之真谛而不知其要领。
对《周易》的评价
“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周易》,是一本“道之用”的哲学书籍,从其“彖辞”“象辞”内容看,所体现的不是天地之道而是阴阳之术,故《庄子天下》篇中才说“《易》以道阴阳”。《周易》以亁卦为先,论的是太极而忽视无极。
“彖辞”01 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彖辞02 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在此,“大哉乾元”,天天乾为老大;“至哉坤元”,地地坤为老二,故,“乾元万物资始”,“坤元万物资生”,从而导致颠倒阴阳之序这一哲理。
文王姬昌为了取代殷商而伐纣,需要奋发上进,“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重“道之用”可以理解,但不能颠倒阴阳之序。
本来“万物资始”出于坤元在先,可是文王姬昌在颠倒阴阳之序后,则把“万物资始”出于乾元在先。在此,这个“元”是老阴老阳之代称,是老阴象征无极老阳象征太极。
对此《老子》则按阴阳之序这一哲理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此,无名即无极象征坤元,有名即太极象征乾元,先有无名的无极之始,后才有有名的太极之生,这叫“道生一”(个太极)。
先阴阳后之序重“体”,是哲学基本原理之体现,颠倒阴阳先阳后阴之序重“用”,则是违反哲学基本原理之体现。“先入为主,后入为客”,象征无极之坤元是“主体”(本体又叫“道体”),象征太极之乾元是“客体”(枝末又叫“道用”)。“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是“反宾为主鸠占鹊巢”,体现的是外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宾主各就各位,体现的是内道。—不知此就不知什么是中国古典哲学,就读不了先秦文化,秦汉之后的学者就是如此。
文王姬昌并非不知道之体用关系,是因为伐纣在被拘于羑里之中不得已而为之。《周易》在其象辞中专列两条:“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用六永贞,以大终也”。这个阳极之数“九”为用中之用叫“用九”,这个阴之数“六”为体中之用叫“用六”,在六十四卦中,“用六”代表阴爻,代表阳爻“用九”,这就说明其《周易》是论的“道之用”。在六十四卦中,下卦为体(本)卦,上卦为客(外)卦《系辞传》 《文言传》,这就说明其《周易》是知道知道之体用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