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周易》——试论孔子对周易的贡献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孔子与《周易》
——试论孔子对《周易》的贡献
梁镇川
《孔子与く周易>》这个题目,有两个难点。一是这个题目博大。无论从内涵上讲,还是从外延上讲;不管是从宏观上说,还是从微观上说,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面比较宽、涵盖范围也比较广。二是这个题目深奥。《周易》的文字都是两千多年前的文言文,深奥难懂;特别是《易经》被人们片面地误认为是算卦的书,语言近乎巫词妄语,充满神秘,令人望而生畏,继而却步。
唯其博大,我们只能采取提纲挈领、择其要点、以点说面的方法,概括论述其精要;唯其深奥,我们便采取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法,尽量论述得清楚明白。
下面,就让我们踏进《周易》博大精深的哲学殿堂,撩开《周易》神奇奥秘的迷人面纱,领略一下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周易》的巨大而不朽的贡献。
一、从《周易》的概貌,看孔子对《周易》的贡献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周易》的概貌。
1、对《周易》的评价
如何评价《周易》呢?古往今来,评价多多,概括起来,大致可以这样表述。《周易》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
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世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举凡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几千年来,《周易》不仅以其强大永恒的魅力,吸引着历代帝王将相、鸿儒学者、平民百姓、江湖术士,而且以其“简易、变易、不易”的神奇哲理,令无论是奇人智者孔子与《周易》——试论孔子对周易的贡献,还是凡夫俗子,都能够从中找出治国理政、兴业经商、成家立业、为人处事的奇方妙药。
有道是,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不可经商;不读“易”者,不能心广。你想知道如何为官统众吗?你想知道如何经商贸易吗?你想知道如何交朋择友吗?你想知道如何兴家立业吗?你想知道如何为人处事吗?请大家都来读读《易经》吧,从这部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经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周易》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在中华典籍中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与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易经》的丰富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2、《周易》的内容
简单来说,《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个部分。
《易经》由八八六十四卦组成。每一卦里,有卦画、卦名、卦辞;每一卦又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爻都有爻辞。这些卦辞、爻辞,不仅讲占ト,预见吉凶成败,而且涉及古代的历史事件、战争情况、生产经验、商业贸易、婚烟习俗、宗教祭祀、民间歌谣等广泛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藏着古代占ト、宗教、神话、艺术、文学、科学、哲学、史学等诸方的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它通过一种特殊的图像符号系统和文字表述,系统地表达了独特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阴阳互补的方法。
《易传》,包括《彖(tuàn)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部著作。
《易传》主要是对《易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进行新的阐述,以揭示六十四卦的内在根据和联系。《易传》将《易经》中的“-”、“--”两个符号代之以“阳”、“阴”一对概念,将经验的具体,转化为哲学的抽象,也就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概括、提炼出了发人深省的哲学道理,更明确地阐发了阴阳互补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人们通常把十部传文统称为“十翼”。翼者,羽翼、翅膀也,有“辅佐”、“翼助”的意思。如果把《易经》比作一只大鹏,那么,孔子所著述的《易传》,就像大鹏的十个羽翼,翼助大鹏得以凌空翱翔,展翅腾飞。这个形象的比喻,足以说明孔子对周易的巨大作用和伟大贡献。正因为孔子所著的《易传》丰富和发展了《易经》,才使《周易》成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成为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哲学经典。
二、从“周易观”,看孔子对《周易》的贡献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属于占ト书,还是属于哲理书?《周易》具有深奥的义理,同时具有占ト的成分,这是众人的共识,并无争议。但两者哪一个占主要地位,哪一个是它的本质呢?孔子深通易道,并对丰富和发展易理,使周易哲学化,作出了史无前例的页献。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讲到孔子与周易的关系,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说孔子晚年喜爱读《易经》,以至于使编穿《易经》竹简所用的皮条,多次绝断。《论语・述而》中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说,孔子对《易经》充满辩证思维的义理,极为信服,希望“加我数年”,让我多活几年,深入学习,以便提高道德修养孔子与《周易》——试论孔子对周易的贡献,达到不犯大过的地步。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能把周易中天人之道的义理学到手,以指导立身行事,就可以进德修业,避免大过的错。
下面,让我们对孔子潜心著作的《易传》,进行一个概括的分析,从中便可以领略到孔子对《易经》的丰富和发展。
孔传十翼大部分记录了孔子学《易》的心得与认识。《彖》传是对卦义的解释,包括自己的认识。大小《象》传是对卦象、爻象的评注,包括自己的心得。《文言》传是对《易经》根基的《乾》《坤》二卦的专章解说,包括自己的体会。《说卦》传在概括易理的同时,介绍八卦的拟物取象。《序卦》传阐明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意义。《杂卦》传以最简洁的语言,扼要说明性质相反的各对卦的含义特征。
十翼中最重要的是《系辞》,是孔子对《易经》的内容与形式所做的整体概论。在上、下二十四章的长篇巨著中,以天人合一、理用合一的观点,发掘并阐扬了《易经》的生成、要点、性质、义理和功能易经文言传中乾卦简解,洋洋洒洒,文气酣畅,是总结并阐扬《易经》的优秀的哲学论文。
《系辞》的基本精神,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推天理以明人事”。它以乾(天)坤(地)为中心,阐发阴阳之道,并依据天人合一的原理,融哲理与伦理于一炉,建立起孔门易学。它的主要内容是讲义理,从卦象的表现上有所领悟,然后联系政治伦理思想,讲出自己的心得。例如:象征《易经》基础的《乾》、《坤》两卦,乾卦的象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象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最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警句、格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它不是从两卦的占ト中推算出来的,而是孔子从乾卦天健之象、坤卦的地厚之象,
“悟”出来的格言至理。《系辞》乃至十翼的主要思路,大体如此。
三、从“三易之说”,看孔子对《周易》的贡献
一般来说,《易》这个名称,含有简易、变易、不易三个意思。这是孔子依据《易经》之易字的词义及其概含的哲理内涵,所作的三种解释。
1、简易
从字义来看,易字本来含有简单、容易的意思。对《易经》之简易性从哲理上作出根本性解说的,当首推孔子。
孔子阐释周易哲理的《系辞》,开宗明义即以天人合一的精神指出,天地为宇宙人世的根本,而反映天地性能的《易经》体系的核心,则为《乾》、《坤》二卦。他说:“《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这段话的意思是,如同天地造物一样,周易也由《乾》、《坤》创始。《乾》重于开始,《坤》继以造成。其成物过程的特点是《乾》以平易自然主持其始,《坤》则以简易不繁予以完成。就是说,周易六十四卦的父母是《乾》、《坤》二卦,如此简易。而其演绎为六十四卦的体系,也是平易简单,自然而成。其中的宇宙人生之理,也是如此。正是由于简易平顺,所以人们容易知晓,容易依从。正如孔子在这段话的最后,作出的结论:“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意思是说,把握住《易经》的简单平易之理,就可以把握住天下万事万物的规律。如此说来,作为万物始祖的天地,即作为《易经》开门统领的《乾》、《坤》二卦,其背后的最根本的规律究竟是什么?这一点,孔子也说得十分清楚。他说:“一阳一阴之谓道。”“道”,即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它的内容再也简单不过,就是“阳”、“阴”二字。也就是“-”、“--”两个标象。道之为物,虽然如此简单平易,但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能越出它的囊括。天地、男女、君臣、上下、明暗、美丑、强弱等等,任何事物,皆分阴阳,统统由阴阳组成。阴与阳又对立又统一,又分离又滲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易经文言传中乾卦简解,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阳倡阴随,阴盛阳衰,如此等等,宇宙人间一切事物,莫不如此,莫不由阴阳二气之相反相成而生、长、兴、衰,运动不已。这就是孔子阐明的“简易”之说。
2、变易
易字还含有变易之意。以变易来诠释《易》名,是古今中外最有权威的见解。和简易一样,变易的观点也始于孔子。
前面说过,孔子认为天地为宇宙之基,《乾》、《坤》为《易经》之门。在《系辞》中,他明确说,“阖(he,关闭)户谓之《坤》,辟(pi,打开)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意思是说,《乾》、《坤》两卦如同《易经》的门户,一开一关即发生变化,从而生出六十四卦,如同天地相交、阴阳互迭而生出万物一样。换个说法,也就是孔子在另一处所说的“生生之谓易。”阴阳互动互化而生出《易》之整体六十四卦,仿佛自然界和社会由阴阳二气之交构而生出万事万物,并生生不已,无穷无尽一样。
孔子以变化之意阐释《易经》的内蕴,前后有十处之多。由此可见,在孔子思想中,《易经》就是一部讲变化的书。从此以后,孔子在传文中所阐述的一阴一阳的变易观,在历代易学发展史上始终占有一以贯之的支配地位。
3、不易
简易、变易之外,易字的第三意为不易。不易者,不变也。表面上看,似乎与变易矛盾;实质上说,是相反相成。通俗地来说,就是在不易的基础上进行变易,在变易的情况下保持不易。这一观点也是孔子首倡的。
孔子在《系辞传》中开宗明义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意思是说孔子易经说卦传,天尊贵而居高,地卑下而居低,而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这样乾卦为首,坤卦为次的位序也就确定了。卑下与尊贵的位序一经排列,万物贵贱便各居其位。天的动和地的静有恒常的状态,阳刚阴柔的性质因而就判断分明了。这里的“定矣”、“位矣”、“断矣”,即是孔子“不易”观点的生动体现。孔子这段话所包含的不易之理,既适用于《易》卦,也适用于大千世界。天地、贵贱、动静、刚柔等,实质上无非是一阴一阳的阴阳之变而已。纵然易经的卦爻与客观世界的事物千变万化,而贯穿其中的阴阳之道则永恒不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事物内在的根本规律永不变易,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永不变易。
我在《易经新解》一书的自序中,用这样一段话论述了这三易之间的关系。其实,只要进入《易经》领域,便会感觉到其“变易”、“不易”、“简易”的哲理。宇宙万物,时刻变化;人生世事,变化无穷,所以说,“变易”是必然的,绝对的。然而,变化不息的大宇宙,确是按照一定的法则,井然有序,循环不已,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人生命运的小宇宙,同样也具有规律性。这个“不易”的法则、“不易”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不可违背的。按照这一“不易”的法则性,遵循这一“不易”的规律性,就能了解自然大宇宙的变化规律,以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同样,也就能了解人生小宇宙的变化规律,以指导规范人们的行为动向,充分发挥主观世界的作用。所以“变易”也就变得“简易”了。《易经》这一经典,正是以“变易”、“不易”、“简易”的规律、法则,告诉人们如何立身处事,大至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小至个人前途命运、身家生计;无论从政、经商、为人、处事、治家、立业,都会从中领悟道理,找到因果,掌握规律,学会法则。如此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国人不应该仔细阅读、认真研究它吗?
四、列举几个哲学观点,看孔子对《周易》的贡献
文献记载,孔子晚年酷爱读《易》,下了很大的功夫,以至韦编三绝。显然,这不仅仅是学而知之,而是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略其占ト形式,重点研究《易》理,揭示并发扬其内在的哲学本性,使周易成为一部光辉的哲学(包括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著作。当然,本文不可能全面论述孔子如何将周易哲学化,我们只能选取几个哲学观点,以点带面地加以论述。
1、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是一个成语。微,是小的意思;著,是明显的意思。“见微知著”讲的是,见到一点微小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和结果,这样一个哲学道理。
《坤卦》的初爻爻辞曰:“履霜,坚冰至。”讲的就是“见微知著”的哲理。孔子对这五个字是怎么丰富和发展的呢。首先,他在《象辞・上传》中说,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意思是说,当踏在寒霜之上,预示结冰的严冬就要到来,说明这时阴气开始凝结了,顺着自然规律的发展,有了霜,就必然导致冰雪的到来。继而在《文言传・坤文言》中,孔子进一步阐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这段名言,将卦辞引申到人生世事,意思是说,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余的吉庆;作恶的人家,必然有多余的祸殃。臣子杀死他的君王,儿子杀死他的父亲,并非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逐渐积累的必然。都是为君为父者不能及早辨明真相而正确处理的缘故。《易经坤卦》初爻所说的“履霜,坚冰至”,说的就是这种必然会发生的结果。
我在《易经新解》中,对这一爻辞是这样解释的。此爻以“霜”与
“坚冰”的关系,来喻示见微知著的哲理。它告诉人们,当你踏上由阴气而凝结的秋霜时,就应该敏锐地预见到,已经到了霜降季节,不久寒冬即将来临,离结冰的日子不远了。踏了秋霜,此谓“见微”;预料到“坚冰至”,此谓“知著”。有了一叶知秋、见霜知冰、见微知著的遇见性,便能防患于未然。预见到坚冰的日子将至,是比喻一些不利的灾祸即将出现。于是,在不利的患难尚未发生之前,便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易经文言传中乾卦简解,提前做好御寒的准备。这样就可以防微杜渐。从脚下的微霜,预见到冰至的危害,在危害到来之前,采取有效办法,缓解它、转化它、防范它。孔子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治国、齐家、处事、为人的至理。任何善恶、祸福、吉凶,并非出自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来自日渐积累的必然。只有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才会获得“余庆”,避免“余殃”。同时,还应该看到,由薄霜而至坚冰,是自然法则,客观规律,是势所必然,既不可回避,也不要畏惧,而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谋求有效的办法从容应对。也应该看到,“坚冰到”既不可避免,亦并非坏事。有道是
“好事多磨”,无论办什么事,经历“坚冰至”的考验和磨练是不可避免的;有“坚冰至”的历练,还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才干。严冬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冰天雪地是春暖花开的前夜。不畏坚冰,闯过坚冰,就会迎来艳阳天。黎明前的黑暗终将过去,旭日东升的朝霞必然出现,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宽厚广阔的大地,哪年不是地冻三尺之后,才会春暖地苏,负载万物生长呢?为人处世也应有这样的意志和信心。让坚冰来得更严厉些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有了这样的意志和信心,掌握了这一自然的、客观的辩证规律,还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还有什么难事办不成呢!
2、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是一个高度概括的中国气派的辩证命题。从物之动到动之极,是一个量变过程;极而反则是质变而生的转化。《乾》之极,必转为《坤》孔子易经说卦传,《泰》之极,必转为《否》,反之亦然。成语“否极泰来”就由此而来。所以,《易经》许多卦的上爻不吉。还拿《乾卦》来说,乾卦以“龙”的“潜伏、显现、成长、跳跃、飞腾到盈满”为象征,阐述了人生、世事以及大自然的常规。乾卦最后一爻,称为“上九”,爻辞曰:“上九,亢龙有悔。”对“亢龙有悔”这四字爻辞怎么解释呢?孔子的象辞说,“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孔子的乾文言传中说,“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又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上九”是乾卦的最高、最后的一爻,已经达到了极点。“亢”是极、高、过度的意思。龙飞得过高,到达既高又干燥的极点,既不能再上升,又不能下降,进退两难,以至后悔,这就叫“亢龙有悔”。孔子的阐释和发挥步步深入。(一)首先象辞说,“盈不可久也”。很明显,任何盈满都是不可持久的。水满则溢,火盛则焦,物极必反,这也是大自然的常则。(二)其次阐明“亢龙”的表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铺,是以动而有悔也。”像“上九”这样,高高在上,虽然高贵,但实质上已经失去地位;由于过于高贵,已经脱离了群众;虽然有贤明的属下,却得不到他们的辅佐。所以,一但有所行动,必然招来懊悔的结果。(三)进一步阐述造成“亢龙有悔”的主要原因:只知道盈满而不知道亏损;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退守;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只知道取得,而不知道付出,就是“亢龙有悔”的主要原因。(四)结论,“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深知进取与后退、生存与衰亡之间的关系,行为不会迷失正道,这就只有圣人了啊!
从以上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孔子学《易》的态度不仅仅是边学习,边体会,边深入,而且在充分把握《易》意之后,又能做到融合己意,读《易》解《易》,丰富发展《易》,终使周易成为中国上古时代哲学的高峰。
3、知“几”知“度”
“几”、“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通俗地来说,是人们为人处事过程中,随着客观情势的变化,必须掌握的“分寸”、“火候”、“机会”。在人们进德修业的道路上,面对阴阳消长、极而必反的法则,该怎么办呢?周易的回答是,要知“几”,知“度”。
还是以乾卦为例,乾卦第三爻“九三”,爻辞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正好比一个青年小伙子,处于二十多岁成长的时候;也好比一项事业、一个企业,处于刚刚起步不久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应该怎么办呢?“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即健健,努力不懈的意思;“惕”是警惕;“若”,像什么样子的意思;“厉”,勤勉、严谨;“咎”过错、灾难。爻辞的意思是说,已经显现,正在成长,处于责任重大,受到关注的危险时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可塑性很大”的时候,进则可以有大的发展,退则难免失败;学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学坏,难免半途而废。当此之时,应该终日勤勤恳恳,努力不懈,时时警惕,即使夜晚也应该戒慎恐惧,严谨惕厉。孔子在《乾文言》中进一步阐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这里孔子又阐明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君子进德修业,讲求忠信,是为了增进品德。修饰言辞,应以诚信为本,是为了立业。就是以信立德,以诚立业。二是“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知道时机到来了,全力以赴,抓住机会,掌握先机。知道何时应该终止了,适可而止,断然终止,以保持道义。三是“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处于尊贵的地位,不恃势而居功傲慢;处于卑微的地位,不自卑,不忧忿。四是“因其时而惕”,因应时势而保持警惕,夜夜“三省吾身”,“与时偕行”。能够自强不息,因应时机,知道警锡,经常检讨自己,惕厉自己,不断调整,与时俱进。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虽危无咎矣”,虽然处于危险的状态中,也不会有过失和灾难。这就说明,当成长时期,处于责任重大的时候,受到关注是相当危险的,应当“进德修业”、“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时刻奋发,努力不懈,充实力量,同时,更必须警惕,不休不止地致力于德业的完成,谨慎小心,以避免过失与灾难。孔子在这里所说的“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就是对知“几”、知“度”的最好诠释。
可见,孔传对《易经》的丰富发展,不是以易经的“碎片”作为建立周易哲学的材料,而是把易经吞下去消化,进而与自己的血液融合,而后产生出孔易这个哲学胎儿。孔易辩证思维的内容十分丰富,以上所涉及到的阴阳两点论、阴阳对立统一论、阴阳互交互变的转化论、见微知著论、量变质变论、物极必反论、知几知度知中知时论等等,都是其中较为显著的部分。总起来说,其中心内容就是现代哲学所说的矛盾论,对立统一规律。出现于近三千年之前的周易,作为人类早期辩证思维的鼻祖,作为上古时期中华文化的精品,完全可以说是当时人类先进思想的高峰。而所有这些,孔子的十翼《易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页献。这也是孔夫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呕心沥血,潜心研究的必然结果。
2013年12月初稿
2020年6月定稿
由起名文化专业的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