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帛书《易》为《易传》之小成
笔者推测孔子晚年学《易》六年(68岁到73岁)说卦传讲的什么,前三年约为《易传》小成时期,即帛书《易》时期。这一时期的解《易》特色与当时引《诗经》言志略同,解易风格是依文解义、以史说易,几乎不提卦象,这就是为什么帛书《易传》只有传本《说卦传》前三章而没有后边的八卦类象章节的缘故。
帛书《易》与传本《周易》最大的区别就是六十四卦的卦序不同。帛书《易》六十四卦的排序源自《连山易》,而《周易》的卦序排序原理极为复杂。帛书《易传》六篇产生的时期,孔子尚未通晓鲁大史氏所藏《易象》。所以虽然帛书《系辞传》已有“观象系辞”和“爻位”理论,《系辞传》本是《彖》《象》的纲领,但帛书解《易》基本没有《彖传》《小象传》以爻象为主和《大象传》以卦象为主的体例。帛书《系辞》有一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帛书《系辞》没有“大衍之数”章而只有“天地之数”章,这是为了与帛书《易》六十四卦的卦序相呼应,因为“大衍之数”是《周易》筮法,“天地之数”是古《易》筮法(《连山易》)。
二、传本《易传》为《易传》之大成
孔子晚年学《易》的后三年约为《易传》大成时期,即“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巅峰(同时也接近“归道山”了)。孔子《大象传》、《彖传》、《小象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编入《易传》,其原始资料都来自周公《易象》。通行本《系辞下传》第九章比帛书少了一个“子曰”和三个“易曰”,这是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这透露出孔子依据《易象》编辑《系辞传》的原始痕迹,为《易象》说又增添了新的证据。这三个“易曰”正是言爻位与爻象的:
子曰:知者观其彖辞而说过半矣。易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近也者,谦之谓也。易曰: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若〔中也。易〕曰:三与五同功异位,其过□□,〔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亓柔危,亓刚朕邪]。(母本竹简串入帛书《衷》)
这说明爻位与爻象体例并非后人所创立,乃《易象》原有,是《周易》本有的系辞体例。
三、孔子晚年所学之《易》为《易象》
以下是孔子晚年(68岁至73岁)学《易》时的言行:
《论语·述而》: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帛书《要》:
夫子曰:“吾好学而才闻要,安得益吾年乎?”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是周代士族学习的基础科目,孔子三十岁之前已经完全通达,从《左传》《国语》可知说卦传讲的什么,大夫常引《易》占筮或言理。即使孔子早年忽视了《周易》的言辞,他也会在极短的时间掌握《周易》的义理。可是孔子学《易》的热情和紧迫感却异乎寻常,致使子贡生疑。这只能说明孔子遇到了藏于鲁大史的周室秘笈《易象》孤本,周公所作《易象》是《周易》古经成书的体例,是周天子的秘笈,鲁国是周公封地,故可“备物典策”。
《左传·昭公二年》记载:
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什么?根本目的不是读书,而是为了“内圣外王”:
《论语·阳货》: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
孔子说,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原来孔子的理想是要在东方复兴王道!说白了,就是要当文王、周公!由于理想没有实现,所以孔子才说有“大过”。
六经中的《尚书》是政治经典,通达《尚书》不就当政治家了吗?可是孔子在帛书《要》篇说:“《尚书》多疏矣,《周易》未失也”,说搞政治,《尚书》还不如《周易》。孔子在帛书《要》又说:“《诗》、《书》、《礼》、《乐》不止百篇,难以致之。……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而群毕者,此之谓也。”得一而群毕,一,《易》也。这是“《易》为群经之首”的最早出处。此处的《易》绝非仅指诸侯手中用于占卜的《周易》古经,最重要的是有“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的《易象》。
四、《易象》的组成
《大象传》是周公依据《连山易》而编辑的。《说卦传》保留了《连山易》《归藏易》的内容。《杂卦传》处于《归藏易》与《周易》之间,是两《易》过渡时期的象数产物。《序卦传》相当于《周易》六十四卦目录口诀。《彖传》和《小象传》属于一个体系,这是专属于《周易》的体例,是文王与周公伟大的科学发现。《彖传》审视主爻,《小象传》解析爻象,故《小象传》可以称为“小彖传”。由于《易象》文字属于西周金文,且词句如《周易》古经晦涩难懂,孔子晚年将其编译和整理,再加上自己的体会,编撰成《易传》。
李学勤先生说:“孔子之于《周易》不仅是读者,而且是某种意义上的作者。他所撰作的,就是《易传》。”“孔子晚年好《易》,《易传》或出其手,或为门弟子所记,成书约与《论语》同时。自子思以至荀子等人都曾引用,绝非晚出之书。当然,那时《易传》的面貌,不一定和今传本完全相同,这是古书通例,不足为异。研究孔子,不能撇开《周易》经传。”(李学勤《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14-15页)
笔者认为,《易象》大部分内容被《易传》所继承,还有一部分则遗留在《易纬乾凿度》。孔子为何要将《易象》的一部分剩余留在《乾凿度》呢?因为孔子编辑《易传》的宗旨是彰显《周易》的作《易》体例、解《易》体例,以此发挥《周易》义理,所以将《易象》中属于卜筮之道的内容归拢到《乾凿度》。《乾凿度》,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汉人作的的纬书。实际上也有先贤认识到《乾凿度》是纬书中最纯正的,推断其为先秦之书(如东晋张湛、清卢见曾等)。
乾隆丙子(1756年)德州卢见曾为《乾凿度》作序:
《周易乾凿度》二卷,其中多七十子大义,两汉诸儒皆宗之。纬书非学者所尚,是不然。圣人作经,贤人纬之。经粹然至精,纬则有驳有醇。成、哀之纬其辞驳,先秦之纬其辞醇。《乾凿度》先秦之书也,去圣未远,家法犹存。故郑康成汉代大儒,而为之注。唐李鼎祚作《易传》,是时纬候具在,独取《乾凿度》,非以其醇耶?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馆臣评价《乾凿度》曰:
说者称其书出于先秦,自《后汉书》、南北朝诸史及唐人撰《五经正义》,李鼎祚作《周易集解》,征引最多。皆于《易》旨有所发明,较他纬独为醇正。至于太乙九宫四正四维,皆本于十五之说,乃宋儒戴九履一之图所由出,朱子取之,列于《本义·图说》。故程大昌谓汉、魏以降言《易》学者皆宗而用之,非后世所托为,诚稽古者所不可废矣。
五、帛书《易传》与传本《易传》
与传本《易传》讲卦象、爻象和筮数不同,帛书《易传》解易的特色是只谈德义,罕言卦象、爻象和筮数,这可能是帛书将传本《系辞传》全部的“象”字径直改为“马”字的主要原因(传本《系辞传》共有39个“象”字,帛书《系辞》没有“大衍之数”章,共有35个“象”字)。
帛书《要》篇对帛书《易传》的思想做了总结。要,即纲要。帛书《要》云:
“《尚書》多閼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也,予樂其辤也”……子曰:“《易》从後亓(其)祝卜矣,我观亓(其)德义耳。……吾求亓(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亓(其)後乎?”
帛书《易传》看重《周易》的卦爻辞,视其为“古之遗言”,重其德义,后其卜筮。而传本《易传》的思想见于《系辞传》,所谓“《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卜筮、卦象、爻象、系辞四者并重,而帛书《易传》只关注“以言者尚其辞”,对爻象、卦象、筮法不关心。《系辞传》言“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以卦为德,以爻为义,而帛书《易传》德为德行,义为仁义。
因此,帛书《易传》有重视义理的风格,传本《易传》是象数与义理相统一的风格。
传本《系辞传》是传本《易传》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传》的思想与整个《易传》思想是一致的。帛书《易传》中有《系辞》,帛书《系辞》的内容与传本《系辞传》基本一致,于是帛书《系辞》的思想就与帛书《易传》显得很突兀。
传本《系辞传》讲卦象、爻象和筮数,而帛书《易传》不讲象数,只是据卦爻辞依文解义。我认为帛书《易》的卦序是《连山易》先天卦序,帛书流派的易学可能是子夏所传,因为子夏曾自学《连山易》(见《周易密钥·发现纳甲与《连山易》之谜——以《易本命》为中心》)。整个帛书《易传》罕言卦象、卦气,只有两三处有类似卦象卦气的内容,如《二三子》言艮为精质,与《连山易》有关;《要》篇言损益二卦,益卦“春以授夏”、损卦“秋以授冬”,这是用的后天八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连山易》云干宝《周礼注》和罗泌《路史·发挥》都说后天八卦是《连山易》。子夏未得《易象》秘传,故不通《大象传》《彖传》和《小象传》,由于不通、不用卦象,所以帛书《易传》中只有今本《说卦传》前三章而没有后边的卦象类象;帛书《易》不用《周易》卦序,故没有《序卦传》;更不用互体,故没有《杂卦传》。
六、子夏与帛书《易传》
帛书《易》的卦序不是《周易》卦序,帛书《易传》也与周公《易象》无关。从《左传》《国语》筮例可知,春秋时期史官都使用《说卦传》的卦象类象,而帛书《易传》却不用,帛书《易》学派只是使用《周易》的言辞说理说事,是纯粹的义理派,这个学派将《周易》古经文字当作《诗经》一般,而将卦符卦象爻象抛弃了。但凡涉及《连山易》的内容却在帛书《易》中留了下来,子夏自学《连山易》,却未得《易象》真传,只有颜回、商瞿得了《易象》真传,所以我推测子夏是帛书《易》学派的祖师。
在《易传》十篇中,《系辞传》上下两篇被公开,故子思依此作《中庸》,子夏或子夏后人将《系辞传》编入自己的易学体系,为了合乎整个帛书易学的风格,将“大衍之数”章删除,将全部的“象”字改为“马”字。对《说卦传》的卦象类象内容全部删除,只保留了前三章内容,将“天地定位”章改为《连山易》的先天八卦,这与帛书《易》卦序相呼应。有学者认为帛书《易》的排序是为了卜筮查找方便,实际并非如此。我推测,子夏早年自学《连山易》,在孔子晚年也参与了《周易》研究与互动,但最终没有得《易象》真传,好《易》的子夏于是汇集孔子晚年说《易》的材料,加上自己研究《连山易》的心得体会,形成了帛书《易》材料的雏形,马王堆帛书《易》与帛书《易传》就是在子夏易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孔子家语·执辔》中,子夏大谈自己的《连山易》心得,子贡不以为然,当着孔子说子夏之学“非治世之待也”,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矣”,子贡对子夏的不满以及孔子、子贡对颜回的推崇,从这些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推知子夏不能得孔子《易象》真传。
古代文献所引《子夏易传》内容,颇与帛书《易传》相合,详见《第9-1节: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
另外,西汉的韩婴易学、淮南子荀爽九家易学也有帛书《易传》的渊源(帛书《衷》“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淮南子·诠言训》“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荀爽注《文言·坤》之“天玄而地黄”亦曰“天者阳,始于东北,故色玄也。地者阴,始于西南,故色黄也”。)
结语
由于帛书《易》学派不是孔子易学的正宗,于是在西汉以后就逐渐被淡出儒学界了。
帛书《易传》保留了孔子早期研究《周易》的阶段性成果,今之传本《易传》则是孔子、颜回、商瞿等在孔子早年研《易》的基础上以《易象》为纲领贯穿之而最终形成的最成熟的《易传》。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最新修订日期为2021年2月27日,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机构转载请联系本平台获取授权。)
相 关 链 接
解悟经典,修身治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扫码关注获取课件,点击经典名称参加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