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周易正义 » 正文

李尚信:《周易》古经豫卦本义为“备预”考

2024-05-25 16:00

周易》古经豫卦本义为“备预”考

作者简介

李尚信,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豫卦之豫,多被释为“和乐”之意。然综观豫卦卦爻辞,豫应解为备豫(亦作备预),即凡事事先要有所预

备。豫卦卦象“顺以动”即顺道而动,要做到顺道而动,就要事事时时有预见性,要备预、预防、防患。卦

辞是以建侯行师作为典型事例来说明备预与防患的重要性,而《大象传》的取象、取义既与古经有别,又非全无联系。初六爻“鸣豫”最难解,试释为有名无实的备预和防患。谦卦两个“鸣谦”与豫卦“鸣豫”之吉凶相反,当缘于重内、重外之不同。六二爻讲备预、防患的关键在于知几,一些传统解释将“介于石”释为一种德行操守,存在以德代智的局限。六三爻有几种可能的释读,难点在于“盱”字。不能自始至终地坚持备预、防患会有悔,备预、防患迟缓或不及时亦有悔,这也许是相对最自洽的释读。九四爻讲备预、防患之大成,颐卦“由颐”与此类似,亦是讲颐养之大成。六五爻讲疗治疾病当以预防为先,说明在《周易》古经形成之前已有预防医学。上六爻讲备预、防患一刻也不能停止,这是走向成功的保证,中间即使情

况有变化,也不会有过咎。升卦上六“冥升”与本爻“冥豫”有相近处,一指事上升之深远,一指人备预之深远。上六爻辞与其《小象传》,一从理想状态而言,一从现实状态而言,表述角度并不一致,吉凶亦有别。

关键词:《周易》古经;豫卦;备预;预防医学;

正文

豫卦之豫,多被释为“和乐”之意。王弼《周易注》虽未直接释“豫”字,但由豫卦初爻和上爻注文可

知,其释豫为“乐”。孔颖达《周易正义》释之为“逸豫”“说豫”,与后来的程朱相近。程颐《程氏易传》曰:“豫者,安和悦乐之义。”朱熹《周易本义》曰:“豫,和乐也。”然综观豫卦卦爻辞,豫应解为备豫(亦作备预),即凡事事先要有所预备。《荀子·大略》曰:“先患虑患谓之豫。”灾患到来之前就思虑如何避免灾患,这就是防患,防患就是豫。要防患,则凡事事先须有所备预。陆德明《经典释文》除释“豫”为“悦豫”、引马融释“豫”为“乐”外,又释“豫”为“备豫”,即是此

意。《文言传》“先天而天弗违”,更是将备预上升到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高度;《系辞下传》则揭示了备预的关键在于知几。关于知几的问题,下文解豫卦六二爻时会详加阐释。豫卦的取象,至少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系辞下传》“观象制器”章所蕴含的豫卦取象,另一种是彖传》所讲的取象。《系辞下传》曰:“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韩康伯注:“取其豫备。”《周易正义》孔疏曰:“豫者,取其豫有防备。”刘大钧、林忠军《周易经传白话解》曰:“柝……指巡夜敲击的木梆。待:防备。暴客:盗寇……豫下坤上震,震为动、为木,坤为夜,互体有艮,艮为手,故有击梆巡夜之象。又艮为门阙,震倒象也为艮,故有重门之象。”不过,在《周易》古经那里,取象可能并没有那么复杂。

豫卦《彖传》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卦(䷏)下卦为坤,坤为顺,上卦为震,震为动,故曰“顺以动”。“顺以动”,就是顺道而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顺应规律而动。要事事时时做到顺应规律而动,做到不妄动,不仅要事先认识规律,而且要有预见性,

行事之前要事先做出预案,特别是要防止出现不利的结果,这就是备预、预防、防患。

豫,利建侯行师。

卦辞是说:凡事若能事先有所备预,则利于封建诸侯,利于行师用兵。小事须有备预,须防患;大事更不能没有备预,更不能不防患。封建诸侯与行师用兵皆属大事,非深谋远虑而有备预和防患者不能成其事。建侯和行师皆须谨慎小心,做好各种预案,做到思患而预防,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周易》古经中,卦辞往往是对一卦主题的总结,也可能是一卦主题展开的终结状态或最成功的结果,还可能是一卦主题展开的最为关键的状态等。本卦卦辞描述的当是最成功的结果,即以建侯行师作为典型事例来说明备预与防患的重要性。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朱熹《周易本义》说,此为“以卦体、卦德释卦名义”(《周易本义》,第87

页)。“刚应”是卦体,指九四爻一阳与初阴相应,因五个阴爻皆以九四爻一阳为中心,故也可以理解为九四爻一阳与众阴相应。九四爻一阳因刚健而动,且动而得应,则动而有成,动而有功,故曰“志行”,即想法、愿望得以实现。此为“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是卦德。顺,指下卦坤有顺德;动,指上卦震为动。“以”,释为“而”。“顺以动”,即顺而动,也就是顺道而动,顺应规

律而动。要时时处处做到顺道而动,顺应规律而动,就必须事先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苗头,即“知几”。在知几的基础上做到顺而动,就是备预,就能防患。“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朱熹《周易本义》说,此为“以卦德释卦辞”。天地都遵循“顺而动”的规律,何况“建侯行师”呢?“天地以顺动”而下,朱熹《周易本义》说,此为“极言之,而赞其大也”,就是把古经“顺而动”的道理推到极致,推至天道之极至与人事之极至。天道之极至,无非是日月之运行与四时之流转,人事之极至则无非是圣人之治天下。故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此即豫之时义之宏大者,故《彖传》最后总结说:“豫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豫卦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坤为地。上下卦合观,有雷自地出之象,故曰“雷出”;雷自地而出,有奋迅之势,总是伴随着地动山摇,故曰“地奋”。雷出地奋,本为地震之象,但因钟鼓齐鸣所引起的震动亦似之,故传统解读以钟鼓齐鸣的和乐之象释之。如朱熹《周易本义》曰:“‘雷出地奋’,和之至也。‘先王作乐’,既象其声,又取其义。”此象义与古经取象、取义明显有别。但此《大象传》与古经也并非全无关系。由《大象传》可知,先王作乐是为了崇德,而其具体所指之德,显然是卦辞所言“建侯行师”之大德大业。在古人看来,此大德大业与上天之眷顾和祖先之保佑密切相关,所以才需要“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即以盛大的仪式荐享上帝,同时也配祭祖先。由此看来,“雷出地奋”也许不仅仅指“作乐”,可能还指翻天覆地之大德大业。

初六:鸣豫,凶。

此爻最难释读。试释如下:“鸣”,通“名”,当指名声。《广雅·释诂三》:“鸣,名也。”王弼《周易注》注谦卦六二爻“鸣谦”曰:“鸣者,声名闻之谓也。”《正义》疏此曰:“鸣谦者,谓声名也。”“鸣豫”,当指有名无实、徒有虚名的备预、防患。初六之所以徒有虚名,是因为:一方面,其应爻为震之主爻,有震响之声名;另一方面,其所处之初爻无位,为声名不得其

实。有名而无实的备预、防患根本起不到作用,导致凶的结果是必然的。故本爻曰:“鸣豫,凶。”备预、防患之所以有名而无实,是因为未认识到防患的关键所在。备预、防患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系辞下传》引本卦六二爻辞时所阐释的“几”。本爻与六二爻当为正反两方面相互阐释的关系。谦卦六二、上六爻辞亦有“鸣”字:一为“鸣谦,贞吉”;一为“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在豫为凶,在谦为吉或利,何也?豫之所重不在外在影响,而在于是否能解决所针对的具体问题;而谦重在对他人的态度和给他人的感受,自然更重外在之影响。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志”,此处当指心智、智慧。《列子·汤问》“汝志强而气弱”,张湛注:“志,谓心智。”

“穷”,穷尽、穷乏之意。“志穷凶”,心智穷乏不足而有凶。初六有名无实的防患,是因为心智穷乏不足,所以有凶。初爻为不及、不足,故有“志穷凶”之意。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此爻之意颇难索解,但《系辞下传》的“子曰”给我们指明了解读的方向。《系辞下传》有这样一段话:“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

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也。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讲“知几”,而其经典依据正是豫卦的六二爻辞。也就是说,这里的“子曰”认定豫卦六二爻辞就是讲知几的。

我们由此来分析本爻与豫的关系。《系辞传》中直接解释本爻爻辞最为关键的语句,莫过于“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在这个关键语句中,“见几而作”明显与爻辞“介于石”相对应,“不俟终日”则与“不终日”相对应。依《系辞传》之意,“介于石”就是讲“见几而作”的,也就是讲“知几”的。既然“介于石”就是在讲“见几而作”,那它就是以“察几”为主的典型行为。将“介于石”与“察几”联系起来,容易使我们想到辨石与切石的行为。辨别玉石与切割玉石无疑要细致观察,辨别石头的纹理、色泽等,稍有不慎,就会失之千里。所以我认为,“介于石”与辨别和

切割玉石有关。关键是,“介”是否有辨别和切割之义?从字书及各种古籍文献来看,这一点应

该是没有问题的。“介”确有“分别”“分辨”义或与“分”相混的情况,可作“分辨”“分割”解。“介”可

作“分辨”解。如《尔雅·释言》“缡,介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曰:“介,别也。”《孟子·尽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云:“介有分辨之意。”“介”与“分”有相混的情况。如《周礼·天官·内宰》“置其叙”郑玄注“叙,介次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曰:“介,或作分。”《庄子·庚桑楚》“介而离山”,陆德明《经典释文》云:“介,一本作分。”再如,《周易》的豫卦卦名,在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称为《归藏》的文献中写作“分”卦,而在王家台秦简中则作“介”卦,原以为“分”为“介”之误,现在看来,作“分”未必不对,甚至有可能更合理。解决了“介”与“分”的相通问题,则“介”与“分”的“分割”义也就不成问题了。《说文解字·八

部》即云:“分,别也。从八刀,刀以分别物也。”《方言》“参蠡,分也”,郭璞注:“分,谓分割也。”(《故训汇纂》,第218页)然而,传统解读大多将“介”释为“坚确”“耿介”等义,相应地,将“介于

石”解为“坚确如石”“耿介如石”。如王弼释“介于石”为“操介如石”,孔颖达疏以为,“操介如石”就

是“守志耿介似于石”。程颐释“介于石”为“节介如石之坚”(《二程集》,第780页),朱熹则以如石

之“安静而坚确”释之。这些解释都是将“介于石”释为一种德行操守,以之作为“察几”的前提要

件尚可,但它并不是“察几”本身,甚至也不是“察几”的充分条件。所以,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察几”不仅对德行有要求,它更需要有专业的知识与智慧。传统的解释存在以德代智的局限,与《周易》古经德智统一的智慧和《易传》仁智统一的智慧是有差距的。那么,知几与备预、预防、防患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知几是备预、预防、防患的关键。因此,六二爻实际上是在讲,备预、预防、防患的关键是知几。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此处的“不终日”,是“介于石,不终日”的省略说法。此《象传》是说:六二爻之所以能“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是因为六二爻处于既中且正的爻位。本爻处下卦之“中”位周易 正义,又阴爻居阴位,故为得“正”。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盱豫”之内涵亦难以确知。因诸家以乐释豫,其说亦少有参考价值。以备预、防患释豫,则可推测本爻的大致意思为:如果以“盱”的方式备预、防患,那么就会导致后悔的结果;备预、防患迟缓,也会导致后悔的结果。这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做出的推测。那么,“盱”究竟是一种什么方式呢?“盱”,《说文解字·目部》曰“盱,张目也”,《广韵·虞韵》谓“举目”,则“盱豫”为“张目之豫”。张目之豫,或有二意:一是就张目看东西而言,为看得见的豫;一是就张目

之时间长短而言,为一时之豫或短暂之豫,而非自始至终能够坚持的豫。先说第一种解释。备预、防患显然不是只用眼睛看就能做到的,而是要用心、用智慧。《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二“盱衡”注引司马彪注曰“盱,犹视而无知貌也”,即将盱引申为“视而无知貌”。因此,“盱豫”似可释为“没有智慧的备预、防患”。然而,“没有智慧的备预、防患”或“目力所及的备预、防患”,实不能称为备预、防患,故“盱豫”引申为“不备预、不防患”或“轻视备预、轻视防患”似更恰当。不过,这种解释与初爻徒有虚名的备预在意义上有所重复。相较而言,第二种解释,即把“盱豫”解为“一时之豫或短暂之豫,而非自始至终能够坚持的豫”更为自洽。本爻“盱豫悔”,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王肃云:“盱,大也。”如此,则“盱豫悔”为“大备预、大防患有悔”。此释

殊为不通,断不可取。“迟”,指备预、防患迟缓或不及时。整个六三爻的意思应为:不能自始至终坚持备预、防患,会有悔;备预、防患迟缓或不及时,亦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盱豫有悔”,实即“盱豫……有悔”,是“盱豫,悔;迟,有悔”的省略表达。此《象传》是说,之所以本爻为“盱豫悔,迟有悔”,是因为其不当位。六三阴爻居阳位,为不当位。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周易 正义,朋盍簪。

“由”,自也,从也,指经由某种过程或方式(得到某种结果)。惠栋《周易述》释本爻“由豫”和颐卦上九“由颐”皆曰:“由,自也。”陆德明《经典释文》释本爻“由豫”亦云:“由,从也。”“得”,指收获。《玉篇·彳部》:“得,获也。”“由豫,大有得”,经由备预、防患,而大有收获。

《礼记·中庸》曰:“凡事豫则立,不予则废。”正是此爻思想的另一种表达。“盍”,合也,指会聚在一起。《尔雅·释诂上》:“盍,合也。”《周易集解》释本爻引虞翻曰:“盍,合也。”王弼《周易注》释本爻亦曰:“盍,合也。”“簪”,本义为将头冠和头发连在一起的器物,引申为连缀。《释名·释首饰》:“簪,兓也,以兓连冠于发也……”《仪礼·士丧礼》“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郑玄注曰:“簪,连也。”“盍簪”,会合连缀在一起,或会聚联合成一体,为联合动词。“勿疑,朋盍簪”,不用怀疑,友朋会汇聚联合成一体。整个九四爻的意思是:经由备预、防患而

大有收获以后就不用怀疑,友朋会对其信任有加,会很自然地汇聚到其周围,就像发簪将头冠与头发连结在一起一样。颐卦上九也涉“由”字,其曰:“由颐,厉吉。利涉大川。”此“由”字亦作“经由”解。颐卦上九爻辞之意为:经由颐养,即使碰到危险,也能逢凶化吉。利于涉渡艰难险阻。豫卦九四、颐卦上九分别是两卦的主爻,且为阳爻,刚健有为,故为豫之大成、颐之大成者。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志”,心愿、想法,所思所想。“志大行也”,所思所想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行”,实行,实现。

六五:贞疾,恒不死。

“贞”本有卜问与正二义。《说文解字·卜部》曰:“贞,卜问也。”(《说文解字注》,第127页)师卦《彖传》曰:“贞,正也。”颐卦《彖传》亦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其贞亦与正相对应。“贞疾”,一解为“正疾病”,另一解为“占问疾病”,皆可通。“恒不死”,长久不死亡,指寿命

久长。恒,长久之意。传统解读一般将《周易》古经中的“贞”释为正,但自近代始,有人根

据《说文解字》和甲骨文等材料中的用法,将其全部释作“卜问”或“筮问”“占问”。如高亨先生

说:《周易》贞可训为筮问,以常用之词释之,即占问也。其曰“贞吉”者,谓其占吉也;其曰“贞凶”者,谓其占凶也;其曰“贞吝”者,谓其占难也;其曰“贞厉”者,谓其占危也;其曰“可

贞”或“不可贞”者,谓其所占问之事可行或不可行也;其曰“贞某事或某事贞”者,谓占问某事也;其曰“利贞”者,谓其占乃利占也;其曰“利某贞”者,谓其占利某占也。此乃《周易》贞字

之初义也。古今学者多将《周易》古经中的“贞”字释读为“正”,我本人也在许多文章中做此解读。这里我再就《周易》古经中“贞”字释读的方法问题做两点补充:第一,我曾多次指出,

卦爻辞要作整体释读,即要把一卦的卦爻辞当成一个有中心思想的整体来进行理解。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释读,《周易》古经中的“贞”字基本都可以释读为“正”。第二,我们在释读《周易》古经时还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就是某些卦爻辞,往往在另一卦中存在与之在思想与形式上相对应的卦爻辞,那么,我们在释读时,就应将它们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和解读。如坤卦用六“利永贞”,就与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相对;否卦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贞吉亨”,与泰卦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相对。既然乾坤两卦的用九、用六在思想与形式上是相对的,那么,若坤卦直接讲“利永占”,乾卦理应也要讲“利或不利某种占”,但实际上并未出现这种

情形。这就说明,以“占”释“贞”是有问题的。如果说,以上针对乾坤二卦的反驳可能还有辩解

的余地的话,那么,关于泰否二卦初爻的对比恐怕就很难反驳了。否卦初爻的“贞吉亨”,无疑对应于泰卦的“征吉”,其中,否之初爻的“贞”自然又与泰之初爻的“征”相对应。如果否之初爻的

“贞”必须释为“占”,那么,泰之初爻的“征”是不是也必须释为占的一种呢?可是“征”有这样的意思吗?高亨先生可能也无法解释。尽管高先生对此二爻进行了对比解读,但其实并未逐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的“贞”“征”二字均未做出明确解释,更未进行对比分析。就此而言,高先生的解读是有问题的。然而,豫卦六五爻的“贞疾”之“贞”,从形式上看,却既可作“正”解,亦可作

“占问”解。作“正”解,就是指正疾病,正疾病就是指疗治疾病。《吕氏春秋·顺民》“汤克夏而正天下”,高诱注:“正,治也。”《大戴礼记·千乘》“有君长正之者乎”,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正者,治也。”作“占问”解,当然是指占问疾病。本卦以备预、防患为中心。“贞疾”无论是解为疗治疾病,还是解为占问疾病,因为都是预防在先,能事先做好预防疾病的工作,所以身体能长久健康,达到“恒不死”即长寿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本爻中的“贞”,无论是作“正”讲,还是作“占问”讲,都是可以讲通的。但考虑到《周易》文本统一的思想性问题,我认为,本爻之“贞”,还是释“正”更好。从本爻来看,《周易》古经形成之前,中国已经有了预防医学。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贞疾’,乘刚也”,侧重于讲疾病在象上的依据。本爻之所以与疾病有关,是因为六五爻乘凌九四之刚爻,因阴乘阳而有灾,故有“疾”。之所以最后能“恒不死”,是因为六五居中爻之位,因得中而得吉,故得以“未亡”。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冥”,此处当释为幽远、深远之意。陆德明《经典释文》即于本爻下引王廙云:“冥,深

也。”《文选》录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遂与尘事冥”,张铣注“冥,远也”;又录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八首》“缤纷戾高冥”,吕向注“冥,远也”。“冥豫”,即深远之备预、防患,亦即深谋远虑之备预、防患。“成”,成功,成就。“有渝”,有变化。指事情起了变化,与原来预期的情况不一样了。“冥豫,成;有渝,无咎”,是说备预、防患一刻也不能停止,这是走向成功的保证;中间即使情况有变化,也不会有过咎。升卦上六也有“冥”字,其曰:“冥升,利于不息之贞。”此“冥”字当为幽冥之意,引申为看不到尽头。其与豫卦上六之“冥”字,在意义上当有所差别。豫之“冥”侧重于对人而言,指人备预之深远;而升之冥侧重于对事而言,指事上升之深远。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冥豫”处在上爻穷极之位,哪里能真正做得到长久不败?爻辞是就理想状态而言,如果能做到“冥豫”,则可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小象传》是就现实状态而言,没有人能做得到“冥豫”,也就没有人总能长久不败。两者表述角度并不一致,吉凶亦有别。

本文原刊于《周易研究》2022年第2期(总第172期)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