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 > 三才 » 正文

中国人的“天地人三才碗”——鬼敬神的祭祀

2023-06-29 13:59

日常喝茶的工具里最常见的大概算是盖碗了,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这种规格的盖碗称为“天地人三才碗”。

易经 三才所指对象_三才盖碗多大容量的好_三才盖碗的正确拿法

除了这一方盖碗,我们在文化领域常常听到说: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等等。可见“天地人三才”绝不仅仅是个盖碗而已,而应该反过来看,是中国人把“天地人三才”的观念深入显化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中国人是地球上最重视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民族,这大概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左氏在《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孔子在《礼记》里说: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神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在这两段记述中很直白的说了,远古时期的夏、商、周开始,当政的君王都有事鬼敬神的祭祀活动,而且是重要的政治活动。重要到什么程度呢?与战争同等重要的程度。那战争有多重要呢?春秋时孙子是这么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大概可以理解为一位君王要是一年里不办上十趟八趟大型祭祀,邦国都会有覆灭的风险。

那古人祭祀的对象又是谁呢?《周礼》里说:“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简单来说大宗伯就是负责国家大型祭祀的大祭司,祭祀对象就是“天神、人鬼、地示”这天、人、地三界的神鬼。其他的祭祀对象还包括古人视作人类先祖的昊天上帝、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掌管天气的风师雨师、雷公电母、五岳、山川林泽、四方百物等等。

由此可见,在中华文化源头的夏商周时期已经有了明确的天、地、人观念,认为天、地、人三界各有其主宰之道,并且以神鬼的形象来具象它们,人们可以通过祭祀来得到神鬼的力量加持,以实现“建邦保国”的大事。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祭祀活动是非常血腥的,不但有动物献祭的牺牲,还有活人献祭的人牲。

这是邦国大事的祭祀,那老百姓有没有祭祀活动呢?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圣人不仁易经 三才所指对象,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就是老百姓祭祀当中用草扎的狗,用以代替活物献祭的牺牲。可见平民百姓的祭祀也是非常普遍的。

在千万年华夏先民的活动中,对天地人的思考是没有停止过的。到了老子的时候,他在《道德经》中留下相关心得: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易经 三才所指对象,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孔子在《易传》中是这样说的:

易(指《周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中华文化公推《易经》为群经之首,老子的《道德经》也好、孔子的《易经十翼》也好,源头都是《易经》。而《易经》是远古先人千万年总结出来用以模拟宇宙的一套模型、对宇宙规律的一种表达。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先有道,然后有天地人三才。人作为万物之灵,是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与天地同等能量的一个族群,也因此认为人应该效法天地,顺道而为。

如何理解上述老子与孔子的文字呢?个人观点是这样的:

道:先于宇宙已生的存在,是孕育宇宙的本原。道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又是一个循环,无往不复。

天:今天科学理论中物理层面的“天”一般是指天空、太空,而古人所讲的“天”既有天空、太空的物理上的理解,也包括性状、功能上的“天”。“天”是变化无穷的,风云雷电、风调雨顺,都是由“天”所主导的。古人也把这种主导作用称呼为天老爷、苍天等等。

地:今天科学理论中物理层面的“地”一般是指大地、地球,而古人所讲的“地”既有大地、地球的物理上的理解,也包括性状、功能上的“地”。“地”是厚实稳重的,生养万物、厚德载物,都是“地”所主导的。古人也把这种主导作用称呼为厚土、大地等等。

人:人是万物之灵,这是周武王提出的观念。就目前来看,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能使用工具、创造工具、移山填海、飞天遁地,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造物主的能力。

人法地:人师法于地,象地一样生养万物、厚德载物,比如生命的延续、创造事物、付出与奉献。

地法天:地师法于天,地既有稳重厚实的一面,也有陵迁谷变、沧海桑田的变化。

天法道:天师法于道,天和道一样有阴阳互根、阴阳交互转化的状态,所以有四时,有寒暑,变化多端。

道法自然:先天地而生的道,自然而然的孕育了天地,而万物亦不离自然而然之道,应运而生、运去而亡。

生:孕育、衍生

道生一:“道”这先于宇宙而有的存在,它孕育、衍生出奇点、宇宙。“一”结合现今科学对“天地”的认识可理解为奇点、宇宙;

一生二:奇点、宇宙由阴阳共同组成,是存在于奇点、宇宙内部的一种统一而对立的能量,相互转化,互为对方的根。“二”就是阴阳;

二生三:阴阳时刻在交互与转化,让奇点与宇宙处在动态的变化当中。“三”就是宇宙始终处在阴阳交互中的动态变化当中;

三生万物:宇宙间不停歇的阴阳交互、动态变化造就万事万物。例如奇点存在向内坍缩的能量与向外扩张的能量,最终突破临界点发生了大爆炸,逐渐形成宇宙,进而衍生出星云、星系、地球等等,科学家研究认为宇宙处在不断膨胀当中;

万物负阴而抱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由阴阳一体两面组成。宇宙间有能量、有物质,能量与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相互转化的,这是阴阳;物质内部最小结构的原子里,有质子与电子,一正一负,这是阴阳;等等

冲气以为和:万物内部始终处在阴阳交互之中,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这种交互最终呈现一种循环中的和谐状态。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人们厌恶孤、寡、不谷的情况,王公自称孤寡不谷,是因为王公们拥有常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自称孤寡不谷是王公用以求一个平衡的手段,至少是心灵上的平衡。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既然冲气以为和,事物终归在趋向平衡、达致和谐的状态,那么因应事物的不同状态下去减损它、增益它都是手段而已。“损之而益”是说事物已经处在一种过度的状态、过犹不及,人为的去减损它这种过的状态、使它回复平衡、和谐的状态,这种减损是对它有益的手段;“益之而损”也是同理,事物处在不足的状态,人为的去增益它、让它趋近于平衡、和谐的状态,这种增益是对它有益的手段。

强梁者不得其死:为人处事过于刚强、过犹不及、只刚无柔,下场难料。

孔子在《易传》里说,“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在这里孔子将天道、地道、人道归为三才。“两之”就是阴阳,也就是说天道、地道、人道各有阴阳,因而易经以六爻代指天地人三才的演化。

因此,中华民族在春秋甚至说更早时期已经有了明确的天、地、人三才的观念,而且认为人的能量是非常大的,人道与天道、地道同等重要。

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与道、天、地并处同等重要地位。先有道,而后有天地,而后有人,因此人应该效仿天地,顺从“道”而行事。

孔子同样认为天道、地道、人道是同等重要的,要“兼三才而两之”,顺从阴阳消长之理。

至于说“强梁者不得其死”,以民族来说大致可以归为穷兵黩武的一类,曾经对中原王朝用强的匈奴、突厥如今已经不复存在,而中华民族历经风雨犹能屹立至今。

天、地、人三才,同等重要,要顺“道”而行、要“兼三才而两之”。

说一点题外话:关于古哲先贤对“道”的推测,我们用现代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去看它,每多有不符合现代科学之理,但我们人类进步的动能之一不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吗?同时,科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每每推翻过去的科学理论吗?因此,对于古人提出的一些观念不宜简单的套用现今科学去否定,从中汲取有用于个人的部分才是读书的目的。

下篇文章我们再深入说说人顺应天时、地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