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经 > 序卦传 » 正文

儒家六经:百家学术的源泉,从庄子到汉代的传承与发展

2024-05-30 11:00

儒家所尊奉的六部经典,《诗》《书》《周易》《礼》《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这话虽不尽可信,但说明孔子之前六经已存在,至少到战国时,人们已公认儒家有六经了。《庄子·天下篇》进一步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这是对六经内容的最早概括,也说明六经不为儒家所专有,而是后来诸子百家的学术源泉。到汉代陆贾在《新语·道基》中有:“于是后圣乃定五经,明六艺。”贾谊在《新书·六术篇》中说:“是故内本六法,外体六行,以与《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这是六经又称六艺的由来。因《乐》失传,故又称《乐》以外五者为“五经”,《汉书·武帝纪》:“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据《汉书》载文、景二帝时,已立《诗》《书》《春秋》博士,武帝时又新置《易》与《礼》博士。

形成《庄子》的《天运》《天下》和《徐无鬼》篇,《荀子》的《儒效》篇,《商君书》的《农战》篇,《淮南子》的《泰族训》,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的《玉振》篇,《礼记》的《经解》,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都是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序(仅《荀子》和《商君书》没谈到《易》),但《汉书·艺文志》却把《易》放在首位,此后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以至现行的《十三经》都以《易》居群经之首,这可能反映了汉代人对六经产生时代的看法。归结起来,大概认为《易经》年代久远,开始于伏羲画卦,自然应列于第一;《尚书》中有《尧典》,比伏羲晚,列在第二;《诗》有《商颂》,大概为商代作品,列在第三;相传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排在第四、第五;至于《春秋》,旧称孔子所作,列在第六。这样一些说法未必符合实际,但可以看出六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它确实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

对于六经的编定及作者,汉代今、古文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认为孔子删定六经序卦传孔子,以后的今文学家都持这一看法。他们认为六经是孔子手定,有孔子然后有六经,孔子删定六经是开辟了经学时代,孔子作六经或用以教人,或寄托其改制主张,或借以谈论哲理,因而认为孔子是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古文经学家则认为:孔子自称是“述而不作”,他不过是把前代的史料加以整理,保存古代文化而已,因而认为孔子是继往开来的史学家。以六经而论:《易》自周公作爻辞,方成为经,孔子所作只是《易传》;《礼》《乐》皆周公所定,尤其是《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书;《春秋》是孔子据周公旧例修成;《书》《诗》皆成于孔子之前。古文家认为六经皆周公旧典,所以他们尊奉周公。现代学者大都不认为六经为孔子所作或周公所定,但一般认为孔子和六经有密切关系:一是孔子整理过六经,孔子著作中谈及过六经并引用过六经文句;二是孔子以六经教授学生,是六经的传播者,并对六经之中的每种书都一一做过具体研究,对每种书甚至书中某篇的著作时代均提出新的看法。一般认为《易经》为古代占筮书,后成为哲学书。卦象出现很早,而卦爻辞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因其所记内容有殷商祖先的故事,也有周初的史实,却没夹杂人后代任何事实。《易传》出于孔子所作,恐不可信,一般认为《彖》可能出于战国初或以前,《象》可能为战国中晚期作品。《文言》曾抄录《左传·襄公九年》鲁穆姜解释《随卦》卦辞“元亨利贞”四个字,自然作于《左传》流行之后,因此最早也不过是战国晚期作品。《系辞》至迟作于战国晚期。《说卦》《序卦》《杂卦》则更晚了。《书》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成书时间很长。《诗》是中国古代一部诗歌总集,涉及时代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礼》,最早大概指《仪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到了晋代才称《仪礼》。《仪礼》形诸文字,当在东周末期,书中所记各种礼仪在成书前就有了。但《礼》又有《礼记》,大概形成于汉代。另外还有《周礼》,过去说法很多,有说周公作,有说形成于战国,也有说刘歆伪作,也有说形成于东周早期。《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起于隐公,到哀公十四年止,是经过鲁国史官编辑而成的。

主要内容《庄子·天下篇》认为:“《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荀子·儒效》篇也说:圣人“道之管也”,“《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微旨)也。”这里所说的虽是圣人的事序卦传孔子,但也说明了六经的内容,《礼记·经解》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里虽讲六经教化的成效,但也涉及到六经的内容。司马迁在评论六经意义时说:“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汉书·司马迁传》)这也涉及到了六经的内容。现将六经内容概述如下:①《易》既是卜筮之书,又是一部哲学书。它是中国哲学宇宙论和辩证论的源头之一。《易》分经、传两部分,经有卦、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易》有六十四卦,每卦6爻,计384爻。《易传》共有10个部分,又称十翼,其中《彖》是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义和卦辞的,分上、下两篇。

《象》是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义和爻辞的,也分上、下两篇。《文言》只释《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系辞》为《易》之通论,分上、下两篇。《说卦》是解释八卦(也叫八经卦)所象事物的。《序卦》是解说六十四卦顺序的,《杂卦》解释六十四卦卦义,却不依其顺序,而是错杂诠释。②《书》为夏、商、周几个王朝历史文献汇编。《书》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今文尚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为伏生所传。其篇目为:《虞书》含《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商书》含《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含《牧誓》《洪范》《金滕》《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上述共计28篇,武帝时民间又献《泰誓》一篇,共29篇。西汉伏生后有欧阳和大、小夏侯之学。《古文尚书》是鲁恭王毁孔壁时发现的,以篆体书写,较今文尚书多16篇,魏晋时便佚失了。于是又有梅赜的伪《古文尚书》出现。该书有经文58篇,其中包括西汉今文28篇,但把它析为33篇,又从百篇《书序》中采18个篇题,从当时一些古籍中搜集文句缀成22篇,另新撰《泰誓》3篇,以此凑成刘向、郑玄所说的58篇之数。

全书有孔安国所作的注。唐代孔颖达为之作疏,成为官定本颁行全国。明清将其汇刻于《十三经注疏》中。以后,清阎若璩考证,判定其是伪书。③《诗》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计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邺、鄘、卫、王(今洛阳地区)、郑、桧、齐、魏、唐(晋)、秦、豳、陈、曹等15个国家和地区。《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诗》有庙堂之诗,有卿大夫之诗,也有民歌。西汉通行的今文《诗》,分齐、鲁、韩三家,后来俱亡。只有古文《毛诗》留传下来。④《仪礼》现存郑玄注17篇,记载r周代贵族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各项生活礼节,保存了一些远古礼俗。《仪礼》在西汉有高堂生传今文17篇,又相传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古文经56篇,其中17篇与今文经同,但文字略有出人,17篇外者称《逸礼》。《礼记》有大戴编定本、小戴编定本。前者85篇,后者49篇。郑玄为49篇作注,从此此本流传下来。其内容有专记某项礼节的,有专说明某些礼节的,有杂记丧服丧事的,有记述各种礼制的,有记载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的,有记载孔子言论的,有结构完整的儒家论文(如《大学》《中庸》《礼运》《学记》《经解》),有授时颁政的,还有为王子示范的,非常庞杂,反映了宗法时代的理想、制度、人生、人际关系,以及巩固宗族、繁衍宗族的方法等,有些篇章还探讨了《仪礼》中各种礼节仪式的深义。

孔子传序言_孔子说卦传_序卦传孔子

《周礼》全书用六官区分为6部分,六官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每官下各有若干职官,职官各有所掌。因冬官缺,又以《考工记》补之。《周礼》保留了古代特别是周代的制度,但从每官开头语看,大体是个设想的政治方案,未必付诸实施。⑤《乐》:有说亡佚了;有说是配礼而行的,因此有礼乐连称;有说是配诗的,因古人唱诗需有乐配合。《乐》大概就是古乐谱。因此,前人评价只说它能起和谐作用。⑥《春秋》为鲁国的编年史,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12代君主,计244年(《公羊》《穀梁》传为242年,《左传》经多2年)。所记基本是当时的大事,如日蚀、星变、战争、会盟、婚嫁、立弑等。但言之不详.需要靠三传来补充。

影响六经是中国文化源头,先秦诸子都从六经中汲取营养。汉人对六经评价极高,为之立博士官。《汉书·匡衡传》说:“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艺之旨,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后汉书·桓荣传》说:“夫五经广大,圣言幽远,非天下之至精,岂能与于此。”《汉书·儒林传》说:“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在纬书中六经又被神化,认为是天意的体现或天授,具有至上性、神秘性,被看做包括一切真理的典籍。从此皇帝讲习它,士子苦读它,学者研究它,经注、经说、经考、经辨,各种著作浩如烟海,直至清代,钱大昕还说:“夫六经定于至圣,舍经则无以为学;学道要于好古,蔑古则无以见道。”(《经籍纂诂序》)皮锡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著《经学历史》也说:“读孔子所作之经,当知孔子作六经之旨。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晚年知道不行,退而删定六经,以教万世。其微言大义实可为万世准则。后之为人君者,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国,所谓‘循之则治,违之则乱’;后之为士大夫者,亦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身,所谓‘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此万世之公言,非一人之私论也。孔子之教何在?即在所作六经之内。故孔子为万世师表,六经即万世教科书。”近代人们反对尊孔读经,抹去了套在六经之上的神圣光环,用历史的眼光,用现代科学的分类法,分别探讨六经的历史、政治、哲学、伦理、文学等的价值所在,使经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