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彖传:《大象传》与《彖传》的关系
就《大象》与《彖》的关系来看,二者有不少文句相同,当是《彖》影响了《大象》,兹略作分析。
1.《坤•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彖传象传有道理吗为什么,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坤•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彖》的作者由看到坤的生物之功,而盛赞坤的载物之德。《大象》的作者则由坤之德推及人之德,认为君子应该效法坤的“载物”之德。两者比较,当是《大象》参考了《彖》。
2.《师•彖传》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师•大象传》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容民畜众”之意,很难由“地上有水”这一卦象引申出来,而《彖》恰恰从讲解卦辞上指出了《师》卦的“正众毒民”之意,两者比较,应该是《大象》进一步概括了《彖》的思想。
3.《比•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比•大象》曰:地上有水彖传象传有道理吗为什么,《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卦辞中有“不宁方来,后夫凶”之语,前人一般认为是讲禹杀防风氏的故事。《国语•鲁语》:“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①“不宁方来”,《彖》解释为“上下应也”,指周王盛德,使本来对周王朝不恭敬的诸侯国都来朝拜;“后夫凶”,《彖》解释为“其道穷也”,是讲诸侯国不亲附周王、不行“比”之道的后果。与《大象》相比,《彖》的解释更贴近古义。
4.《泰•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泰•大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大象》曰“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彖》“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大象》曰“左右民”,就是《彖》“上下交而其志同,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之义。《彖》从史官《易》中传承而来,所论之义较《大象》更重卦象和卦义,《大象》则进一步概括了《彖》的内容。
5.《否•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否•大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这一则,《大象》在卦象的解说上袭用了《彖》。仅就卦辞“不利君子贞”一语很难引申出《大象》“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的思想;《彖》则结合卦辞对卦象进行分析,得出《否》卦乃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之时,在人事上则是“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的政治混乱之时,就是“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所指的小人在朝、君子在野之时。《大象》对卦义的概括也得之于《彖》。
6.《归妹•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以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归妹•大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彖》首先指出《归妹》卦乃“人之终始”之意,并说明这一卦不吉利的原因。《大象》传承《彖》而发,得出“君子以永终知敝”之意。
7.《巽•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巽•大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彖》“重巽以申命”,《大象》则照搬为“君子以申命行事”。
8.《节•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节•大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彖》由《节》卦首先联想到天地之“节”,认为“天地节而四时成”,继而联想到治理天下之节:“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大象》则本诸而言君子当“制数度”,并进一步推及于德行上。
总之,虽然是《大象》袭用了《彖》,但与《系辞》《文言》《说卦》《序卦》相比,《大象》应该是继《彖》《小象》之后最早出现的解释《易经》的著作,其成书年代当介于《论语》和《中庸》《文言》之间,大约在战国前期偏晚。当《大象》出现之后,原来只解说爻象的《象》,就被人们称为《小象》,以与之相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