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解读基础入门(1)
学《易经》好比骑三轮车
一:《易经》在东方文化中的地位等同于西方文化中的《圣经》
孔子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孔子以后的2000多年,《易经》一直为群经之首。
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
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荣格说:“不列颠人类学会的会长问我,为什么像中国这样一个如此聪慧的民族却没有能发展出科学。我说,这肯定是一个错觉。因为中国的确有一种‘科学’,其‘标准著作’就是《易经》,只不过这种科学的原理就如许许多多的中国其他东西一样,与我们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
荣格又说:“谈到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冯友兰说:“《易经》是宇宙代数学。”
张岱年说:“《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典籍。”
【李守力感悟】:当代最尖端科技为电脑和基因,电脑的二进制以及64位系统,生物基因64种氨基酸密码竟与《易经》64卦暗合,这不是偶然的。孔子盛赞《易经》“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是名副其实的。《易经》是宇宙人生的密码。
二:《易经》的历史与结构
《系辞下传》: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周礼·太卜》: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桓谭《新论》曰:
《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简。
又曰:
《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王充《论衡卷二十八·正说篇》:
夫圣王起,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王,《河图》从河水中出,《易》卦是也。禹之时,得《洛书》,书从洛水中出,《洪范》九章是也。故伏羲以卦治天下,禹案《洪范》以治洪水。古者烈山氏之王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归藏〕氏之王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之王得河图,周人曰《周易》。其经卦皆六十四,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
伏羲于6500年前画八卦,并把八卦重叠为64卦,当时没有文字,只有卦画,卦名与卦画一体,无卦辞,史称先天卦。
神农时期出现《连山易》64卦,以艮为首,有卦画、卦名,无卦辞。
黄帝时期出现《归藏易》64卦,以坤为首,有卦画、卦名,无卦辞。
夏朝推行《连山易》,此时有了卦辞,多以神话语言,与《山海经》类似。六十甲子择日吉凶成为《连山易》外别传。《连山》八万言。
商朝在《连山易》基础上推行《归藏易》,此时有了卦辞,多以神话语言,与《山海经》类似。《归藏》四千三百言。
商末周初文王与周公在《连山》与《归藏》基础上推行《周易》,《周易》以《连山》《归藏》64卦为基础,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共计约5016字(卦画作一字算;爻题作两字)。
东周春秋时期孔子根据《易象》注解《易经》,作《易传》一万五千字。《易传》共有十篇,称作“十翼”。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易经》加《易传》称为《周易》,共有二万余字。
自孔子之后以至于民国、当代,注解《易经》的大家名见于经传者共有约8000人。
三:其实每个人本来就会《易经》64卦
如果你能把《易经》64卦卦辞和爻辞理解了,你已经与圣贤同伍。
而解读64卦本来很容易,只是被人为弄糊涂了。
解读《易经》用的是人本来具有的先天智慧,就好像骑三轮自行车,一个小孩不用学就会骑,但是大人却很难驾驭它,因为大人使用了骑两轮自行车的思维。实际上骑三轮车是不用学的,大人要想恢复其本有的三轮车智慧,只要暂时忘掉自己的知识即可。
所以老子说:“为道日损,为学日益。”
学易是为道,不是学习知识。
学易是用减法,请不要被知识所蒙蔽,知见越多越糊涂。
学知是用加法,陶弘景说:“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如何获得全知?答曰:只有无知,方能全知。
无知,指不受现有知见的约束,舍识用根,弃识神而用元神,以此转识成智。
《庄子》曰:“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道德经》曰:“无为而无不为”。
即使是科学上的每一次伟大的发现,也是科学家敢于放下知见、打破常规意识形态的结果。
四:下面我把解读64卦的方法给大家找回来。为什么说找回来?因为你自己本来就会!
1、释太极:
太极即易。
《说文》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这是取“易”字的大篆字形印证“易”的含义。(郭沫若、季旭昇认为:“易”字古文原义为赐酒,引申为变易。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甲骨文“易”原字象两酒器相倾注承受之形。故会赐与之义,引申之而有更易之义。)
日月上下为易,左右为明。上下又指重卦,左右又指人的左脑右脑互参。
2、释两仪:
两仪即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经用阴爻与阳爻表示阴阳。
爻,《说文》:“爻,交也。”此说明爻是指人的右脑与未知信息的感通,“感应道交”谓之“爻”。
《易·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易·系辞》:“爻者,言乎变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此说明卦爻是仿效自然之象以描述未知信息。
《周易》将阴爻称为六,阳爻称为九。《连山》和《归藏》则以八为阴爻,以七为阳爻。盖七为少阳、八为少阴,六为老阴、九为老阳。《周易》尚变,故用六、九。《连山》《归藏》占彖,故用七、八。
阴爻:▅▅▅▅
阳爻:▅▅▅▅▅
《说文》:“《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帛书《衷》曰:“子曰:易之义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勾焉柔,正直焉刚。”阴爻六在先秦以前写作“∧”,正是“曲勾焉柔”之形;阳爻“—”,正是“正直焉刚”之形。
帛书《衷》曰:“九也者,六爻之大也。为九之状,浮首頫下,蛇身偻曲,亓为龙类也。”《周易》以龙德为阳九,故孔子以古文“九”象龙形而印证之。
3、释四象:
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六七八九。阳进阴退,故七为少阳,九为太阳。八为少阴,六为太阴。
对于周易的卦爻,阳爻称九,阴爻称六。
沈括曰:“卦爻之辞皆九六,惟《连山》、《归藏》以七八占。”
连山易、归藏易的卦爻,阳爻称七,阴爻称八。
4、释八卦:
八卦为经卦。
八卦有三个爻,三爻法天人地三才,上爻表天,中爻表人,下爻表地。
上古时期,只有两种人具三才之德,即王与巫。
《左传》里有句著名的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者,巫之事,戎者,王之事。
甲骨文金文“王”字字形,是军事首领手中所持的斧钺,此国之大事“戎”。
《说文》引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引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这是取“王”字的大篆、隶书而印证“王”的含义。
甲骨文金文“巫”字字形,指沟通天地,神游四方者,象“王”字,象“卍”(wàn)字,此国之大事在“祀”。
《国语·楚语》曰:“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可见,在上古时期巫觋(xí)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有德之士,他们可以达到身神合一、没有杂念的境界,也就是“不携贰者”,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巫觋“智能上下比意,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能够具有这种智、圣、明、聪的人是一个具有高功能、与宇宙信息沟通的人,所以巫觋具有神通,也就是“明神降之”。
《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儒者“内圣外王”也。
《说文》:“儒,柔也李守力序卦传,术士之称。”二者释义皆与巫含义相同。
孔子说:“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儒家的前身是巫。
巫是纯右脑直觉感性思维,到了儒家,上升到理性与人文,于是有了真正的文化。
巫是儒家的根。既然是“根”,就当如树木之根藏于地下。人之命根亦马阴藏相。
“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语,藏于心而不泄,慎独也。
“敬鬼神而远之”,敬,不忘本也。远之,犹如花果离根系最远,而花果最受根系之滋润也。
易经本是巫书,而孔子却对易经无比崇敬,后来成为儒家群经之首,原因在此。
【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类象】
解卦小辞典,出于《说卦传》,《说卦传》并非孔子原创,它为《连山》《归藏》《周易》所通用。《说卦传》八卦类象基本是基于经卦组合的阴阳爻属性而得出的,故卦象的本质是阴阳关系。爻象的本质更是阴阳关系。故《庄子》曰“《易》以道阴阳”。
解卦小辞典是卦象解卦的最重要依据,故专列于下篇。
【六爻关系法则】:
六爻关系是《周易》区别于《连山》、《归藏》而特有的体例。六爻关系可以模拟一切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所以是《周礼》的数学方程式。牟宗三先生提出的关于爻位的五个公理(“六位”公理;“三材”公理;“中”之公理;“当位”公理;“相应”公理)完全符合《易象》之爻象体例。
1.“六位”公理:
八卦重叠为64别卦。别卦一共有六个爻。从下往上数,为初、二、三、四、五、上。
如乾卦六爻分别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坤卦六爻分别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五行与八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两大公理体系,中国古人认为时间与空间是一体的。六爻的第一爻称为“初”,“初”是时间概念。六爻的最后一爻称为“上”,“上”是空间概念。中间的二、三、四、五则时间与空间并用。
《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分别象征某一事物、现象产生、变化与发展的特定背景,《易》例称“时”。每卦六爻的变化,均在特定的“时”中,反映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因此,读《易》,不可不知“时”。
上爻为宗庙,五爻为天子,四爻为诸侯,三爻为三公,二爻为大夫,初爻为元士。
秦朝以前夏商周都是封建制度,从秦朝至今都是郡县制度。大夫的采邑称为家,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天子拥有天下。
2.“三才”公理:
亦作“三材”,指天、地、人,或曰天道、地道、人道。《易》学家把“三才“用于六爻所体现的三级层次,认为初、二象征“地”位,三、四象征“人”位,五、上象征“天”位。这是从另一角度阐释爻位,亦可揭示六爻的等级区别。《系辞》和《说卦》所讲之“兼三才而两之”,即指爻位两两相并,分别表示天、地、人而构成三级层次的情况。
3.“中”之公理:
64别卦是由下卦(内卦为贞)和上卦(外卦为悔)重叠而成。所以第二爻与第五爻为“得中”,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只有人居于中,在天地之间,上下通达,故人为万物之灵,此我中华民族尚中之由来。
在整个64卦六爻中,二五最为尊贵。
初爻的爻辞,多有开始之义。
二爻的爻辞,多数是赞美、赞誉。
三爻的爻辞,多数是多凶、多难。
四爻的爻辞,多为犹豫不决、疑惑。
五爻的爻辞,多为成功,尊贵。
六爻的爻辞,多有穷尽之义。
《系辞传》云: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二多誉,四多惧,近也。
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4.变卦体例:
变卦是本卦的某爻发生变动(阴爻变阳爻,阳爻变阴爻)而产生的新卦。
5.互卦体例:
互卦是以重卦去掉初爻和上爻,以中间四爻分作两卦,看得到什么卦。以地天泰为例,二三四五爻组成的卦为地天泰的互卦,二三四爻组成兑卦,三四五爻组成震卦。
6.“当位”公理: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这时称得正或当位。
如阳爻居于初爻、三爻、五爻为正。
阴爻居于二爻、四爻、六爻为正。
相反就是不正,不当位。
如既济卦全爻是正,未济卦全爻都不正。
7.乘承比应公理:
在六爻的相互关系中,由于六爻的爻位、性质(阴爻或阳爻)、远近等因素,是以有“乘、承、比、应”这四种现象。
(1)“乘”与“承”: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上,称为“乘刚”,简称“乘”,象征弱者(柔者)乘凌强者(刚者)、“小人”乘凌“君子”,爻义往往不吉。如几个阴爻都在一个阳爻之上,则这几个阴爻对这一阳爻都可称“乘”。反之,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下,则称为“承刚”,简称“承”,象征卑微者(柔弱者)顺承尊高者(刚强者)。这时爻义的凶吉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李守力序卦传,一般说来,两爻阴阳当位者为吉,两爻阴阳不当位者多凶。如一个阴爻之上有几个阳爻,则这一阴爻对几个阳爻都可称“承”。
(2)“比”与“应”:比,就是相邻相近的意思。根据“三才”公理,八经卦三爻上为天,中为人,下为地。所以初爻与四爻属地有对应关系,二爻与五爻属人有对应关系,三爻与六爻属天有对应关系。两爻互比,象征事物处在邻近环境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可通过两爻的阴阳承乘关系加以分析。如本身为阳爻,比上爻称“扶”,比下爻称“据”,其利有大有小。如本身为阴爻,比上爻称之为“承”,比下爻称之为“乘”。在一卦中,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在相应位置上是两两对应的(即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对应之爻,如为一阴一阳,互相交感,称为“有应”;如果都是阳爻,或者都是阴爻,不能交感,就称为“无应”。爻位的“有应”、“无应”,在剖析爻象时经常用到,这象征著事物之间的谐和、统一与矛盾、对立的运动规律。
各爻之间的承、乘、比、应的关系,相当复杂,比如说,“应”就常常受到承、乘、比的影响和妨碍。这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而各爻关系又与各爻的爻位元特征的种种规定性交织在一起,其头绪之纷繁可想而知。所以爻象的推演程式是十分繁复多变的。
8.阴阳异性相吸、同性相斥法则:
吴汝纶先生《易说》认为,《易》中凡阳爻之行,遇阴爻则通,遇阳爻则阻。故《大畜》初、二两阳皆不进,因前临阳爻受阻;九三利往,以前行遇阴路通。尚秉和先生秉承师说,特为揭明此例,指出这是“全《易》之精髓”(《周易尚氏学》)。验之诸卦,颇能切合,今当立为一例。
9.爻的运行方向法则:
阳上阴下。这是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一旦有应爻、邻爻作用,可以发生变化。
10.妒合法则:
亲比与相应同时存在,看亲比容易,还是相应容易。若应爻之间有相吸,则相应为主;若应爻之间有相斥,则先亲比。还要考虑卦时与卦义,不可一概而论。
11.相应存在方向性:
或上与下相应,而下与上不应;或者相反;或者上下皆应;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考虑卦时与卦义,不可一概而论。
12.卦主:
一卦六爻中,公认最为主要之爻,称之为卦主。有成卦之主与主卦之主两种类型。
李光地曰:“凡所谓卦主者,有成卦之主焉,有主卦之主焉。成卦之主,则卦之所由以成者。无论位之高下,德之善恶,若卦义因之而起,则皆得为卦主也。主卦之主,必皆德之善,而得时、得位者为之。故取于五位者为多,而它爻亦间取焉。其成卦之主,即为主卦之主者,必其德之善,而兼得时位者也。其成卦之主,不得为主卦之主者,必其德与时位,参错而不相当者也。大抵其说皆具于夫于之《彖传》,当逐卦分别观之。”
【吉凶断语】:
吉、凶、悔、吝、无咎。
《系辞传》曾就“吉凶悔吝”分析道: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吉、凶、悔、吝、无咎,这些断辞是根据以上六爻关系的体例得出来的。如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忧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那就可能呈凶象。
六艺传媒∣一个有格调的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