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算命 > 算命知识 » 正文

第二期“新闻传播学国所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

2023-12-02 11:58

本报讯 9月27日,第二期“新闻传播学·国所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举行。本期论坛以“刍议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问题”为题,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主讲。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主持论坛。

张涛甫指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经过40年的发展,在知识体量、学科内涵、研究共同体建设上,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新闻传播学的自身演进与时代变迁之间形成了巨大张力,时代进步为学科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驱动力和牵引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因此,新闻传播学也必须努力回应时代需求,积极凸显学科主体优势,发挥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支撑学科的作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张涛甫将新闻传播学比喻为“知识界的迟到者”,系统回顾了近现代以来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与发展过程。他谈到,人类知识的进化轨迹由简到繁,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知识脉络出现明显分化,在早期形成了分别以逻辑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主的两个面向。近代以后,实证主义的知识论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相互配套,社会学科也在此影响下受到了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范式的很大影响。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从历史维度看,新闻传播学长期以来都被形容为“弱知识”,有着“多元话语聚合”“沼泽地上的建筑物”“话语博弈中的弱势困局”等称呼。从现实维度看,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地——西方国家本身也存在着身份尴尬和主体性不足的问题,其中以美国最为凸显,经常处于多学科的交汇处,受不同强势学科的话语辐射。因此,新闻传播学的自我革新需求非常明显。

张涛甫从知识、价值和规则三个维度,对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框架进行了解析。“知识”意为经验上被证实的、逻辑上一致的规律的陈述、旨趣。作为知识的新闻传播学就要以求真为知识生产的旨归算命学知识体系,将科学研究作为样本,探寻新知识生产的可能。“价值”指的是意义、意向和信念。作为价值的新闻传播学要注重研究正当性、议题合理性和逻辑严密性,起到学科示范作用。“规则”指的是规范、范式。作为规则的新闻学不仅要努力发展成为一种知识典范,还要成为学术共同体遵从的共识性理念,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循的规范。

张涛甫提出了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困境和未来路径。他认为,在知识领域,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目前面临着其他强势学科的外部性压力,以及来自西方新闻传播学的内部张力。中国新闻传播学在知识生产上存在着有增量、少原创和弱逻辑的问题,在价值生产上面临着价值分化、低认同和弱共识的情况,在规则生产上存在着高认同范式缺乏、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在实践领域,问题的井喷和传播系统的非线性扩张,知识不确定性聚集、关联变量的激增,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刺激,导致知识界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任务愈加繁重。未来,一方面要善于做“加法”,尤其是在硬知识上做增量,善于发掘每一个精彩场域背后的“小逻辑”;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做“减法”,面对大量的“散装”知识,要勇于去库存、去低端产能,提升知识的浓度和硬度,强化“语法”提炼,变知识的弱连接为强连接。

张涛甫最后提出了对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期待。他认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必须回应时代呼唤,从大的理论逻辑层面着眼,重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中国学者不能满足于微观层面的修修补补,应以结构性、系统性的理论创新,为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开启理论大格局。

胡正荣表示,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存在合理性和学科解释力,必须从知识、价值和规范三个层次上努力。这个问题正摆在所有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行业实践人员以及该学科及行业有兴趣的人面前算命学知识体系,应当给予重视。此次论坛提供的思考和建议非常有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深化。

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学研究所40余名人员现场聆听演讲,300余人在线旁听。与会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景嘉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