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宋本周易注疏 » 正文

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序》

2024-01-10 12:02

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序》笺证姓名:****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文献学指导教师:**仁由阮元主持编撰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是清代乾嘉学者对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所做的一次空前的、大规模的整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完成后,阮元为每一经写了一篇《校勘记序》。在《校勘记序》中,他介绍了每一经的经学源流,每一经的转写、雕刻历史,每一经的版本流传情况,每一经须要注意的校勘事项,每一经的国外研究状况,每一经的当代学者研究成果。言简意赅,成为经学史上的重要文献。除了十三篇《校勘记序》{;!【外,阮元还写有《宋本(十三经注疏)并《经典释文)按勘记凡例》一文,载诸《清经解》中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序》之首。这篇《凡例》,通管十三篇《校勘记序》。理解这篇《凡例》,对于深刻理解《校勘记序》很有帮助。这篇论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这十三篇《序》及《凡例》进行详细的注释。其次,对于《序》及《凡例》中存在的错误,一方面,前代学者如有论及的,则吸收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如果前代学者对於该问题没有论及到的,则根据对该问题所作的考证,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序》achievement恤atn砌Shi鼢哪in弘hshuJIaoh哪ihadmeth甜r瞄蛆MhedaboutShis删in弘h獬hubyschola瑙du血gQia哪iaperiodQi哗dylIas慨Th吼,itb强emstIldyingr鹳翰璐hofschola鼯’becausemis印0d“i60.o也erwIse,Rmanyuanhad啊啪te伯irtnpn缸forJi们b蝴i.Hemc伽ntedbothmemstoryofedonof踮isa叫in弘hsh,ad恤ehlstoryofjhgme耻seaKh.Exceptmirteenp球fac髂,m璩nyuanabowmtea删denamed肋删f胁anldewasplacedthisarticlewhichcontmlmineenp件f8s,wecanmake如understand岫gabout鼬妇彬牡础硼渍H脚妇嚏水rH.Thisthesisindudetwosid姻n蛔Its.觚tofan’Imadeadetailedmm%tarytothepnface.sOndaU,forthemis纽kes旺inp聪hce,Iabsored也el如ntnsearshfhmhola黯.forthemistakehadn’t聃searched,ImadedetalIedr豁翰Rhb,皿,seIf.K碍w叫ds:Ruan”anShi翰加ing鼢mshuJiaoka吣改uCommentaryRevise由阮元主持编撰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是清代乾嘉学者对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所做的一次空前的、大规模的整理。

宋本周易注疏简体_周易义疏_宋本周易注疏影印本

《十三经注琉校勘记》完成后,阮元为每一经写了一篇《校勘记序》。在《校勘记序》中,他介绍了每一经的经学源流,每一经的转写、雕刻历史,每一经的版本流传情况,每一经须要注意的校勘事项,每一经的国外研究状况,每一经的当代学者研究成果。言简意赅,成为经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张舜徽先生《文献学辑要》就收录了阮元的这十三篇《校劫记序》。除了十三篇《校勘记序》以外,阮元还写有《宋本(十三经注疏)并(经典释文)校勘记凡例》一文,载诸《清经解》中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序》之首。这篇《凡例》,张舜徽先生《辑要》未收。但考虑到《凡例》对整个《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序》具有的指导意义,根据我的导师吕友仁先生的指示,一并纳入我的论文范围之内。据我的调查,阮元的《宋本(十三经注疏)并(经典释文)投勘记凡例》一文以及阮元所写的十三篇《校勘记序》,将近二百年来,迄今没有哪位学者为之作注。良勇祷昧,于经学颇感兴趣,乃不揣谫陋,愿试为之,古人所谓“非日能之。愿学焉”是也。王国维《汉魏博士考》云:“汉博士弟子专受一经,后汉以后则兼受五经。汉博士课试弟子,睢以一艺;后汉以后则兼试五经。”笔者末学肤浅,乃举《十三经注疏》所有之校勘记序为之注释,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虽然,学问贵在知难而进,笔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自觉亦粗有所得。今奉上拙作,望不吝赐教,则幸甚。一、关于阮元阮元,字伯元,号云台,又号研经老人、雷塘庵主等,江苏仪征人。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孥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历官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多次出任地方学政、督抚,充兵部、礼部、户部侍郎,拜体仁阁大学士。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阮元始终坚持学术研究,不仅于宦迹所到之处,提倡经学,奖掖人才,整理典籍,刊刻图书,而且勤奋不懈的钻研学问,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在经学、史学、金石、书画乃至天文历算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在阮元的学术生涯中,曾经组织乾嘉学者,编撰了两部重要的著作。其一是《经籍纂诂》,其二就是《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史称其“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详见《清史列传》卷三十六、《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四。有点校本《阮元年谱》,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一版,可参看。二、关于《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经典。

关于《十三经注疏》始合刊刻的时间,顾炎武、王鸣盛皆有考证,可相互发明。自汉以来,儒者相传,但言《五经》。而唐时立之学官,则云《九经》者,经》、《论语》、《尔雅》。宋时程、朱诸大儒出,始取《礼记》中之《大学》、《中庸》,及进《孟子》以配《论语》,谓之《四书》。本朝因之,而《十三经》之名《日知录》卷十八案推孟配孔,尊崇实始程朱。顾谓(<十三经注疏》之名,至明始立,确甚。盖孟子自在诸子,自王安石妄欲比孟,孟始尊矣,席益所为刻也。然学者狁但知九经,至南宋后,《四书》之名立,其势有不可不进为《十三经》者。赵岐注,不成注,而邵武士人疏,嫁名孙爽,更不成疏,朱子力辨其妄,要不能废,至明遂刻为《十三经注疏》。《蛾术编》卷二《十三经注疏》的汇合刊刻年代始於明代,对于这一点,清代学者已有定论,没有人持有异议。但是对于单独的某一经来说,确定其经、注、疏合刊刻的年代,却成为了一个在当时引起学术界轩然大波的问题(参见汪绍楹先生《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经注疏考三校勘记时的争议》,下文简称为汪氏《注疏考》)。实际上,单经注、疏合刊刻的年代始於南宋绍熙年间(南宋光宗年号,当公元一一九O年至一一九四年),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司。

今存其刊刻《礼记正义》,有三山黄唐《跋》熙壬子秋八月,三山黄唐谨识。现存的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司所刊的有《周易注疏》、《尚书注疏》、《周礼疏》、《礼记正义》,因其每半页八行,故又称之为“八行本”。八行本是合刻注疏之祖。除了八行本之外,影响最大的还有十行本。八行本之后,南宋建阳的书坊也大量雕版刊行《十三经注疏》,因为除经、注、疏合刊外,又附以《经典释文》,故被称之为“建本 附释音”,又因为其每半页十行,所以被成之为“十行本”。板於明代入南京国子监,称为 南雍本或南监本。后来又有明代的闽中李元阳刻本(又被称为闽本)宋本周易注疏简体,北京国子监雕印的 九行,但是都是源自於十行本,属于十行本这个版本系统。相比於八行本,十行本存在许多问题。汪氏《注疏考》对于这个问题论述甚为精辟,现 将他的结论誊录如下: 一,分卷不合。宋人初萃刻《(注疏》,以单行本《正义》卷数为主,以“经 注本”经注分卷置之。故《春秋正义》三十六卷,《周礼疏》五十卷,《礼记正义》 七十卷,皆与《唐志》所著录《正义》誊数相合。其后为《注疏》者,或以“经 注本”分卷为主,以《义疏*分置其下。如《周易兼义》九卷,《毛诗正义》为 二十卷是。最后,则既不用“经注本”卷数,又不用《正义》之卷数,《毛诗》 为七十卷,《周礼》为四十二卷,《礼记》为六十三卷,左氏传》为六十卷,《公 羊》为二十八卷,《谷梁》为二十卷,《论语》为二十卷,遂使唐、宋义疏》原 卷不可知。

二,行教标目失当.长兴刻经,多承卷子,卷予旧式,大题在下。故钱竹 汀日:“《经典释文》云,《毛诗故》大题在下,案马融、卢植、郑玄注礼记》, 并大题在下。班团《汉书》、陈寿《三国志》亦然。予按唐刻《石经》,皆大题在 下。如诗经》传首,《周南诂训传第一》列於上,《毛诗》两字列於此行之下。 曾见《(史记》宋大字本宋本周易注疏简体,亦大题在下。”(见《十驾斋养新录》)其后宋人刻书, 渐移旧式。然标题既移於上,则大题应删於下。令检十行本《礼记注疏》,已标 附释音礼记注疏》大题於前,复重初礼记》二字於后。尤异者,以《正义》 “夫礼者,经天地、理人伦”至“不复繁言也”一节,别作大宇,列《礼记正义 象传》疏一段,凡一百一字。《春秋正义》袁公卷首正义全缺。至《礼记 曾子问》缺一页,更lj不知传本脱落,抑原板有缺也。它如永徽长 闽、监、毛本源於十行本,十行本的这些缺点,闽、监、毛本也是具有的。加上屡经翻刻,致使《十三经注疏》“亥豕之讹,触处皆是”(《春秋左传正义校勘记 引书目录》 1702页),“错误极多”(《尔雅注疏校勘记 引书目录》2566页)。所以到了清代乾隆、嘉 庆时期,许多学者,例如,卢文昭、段玉裁、顾广圻、臧庸等主张重新刊刻《十三经注疏》。

三、《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编撰与重嗣《宋本十三经注疏》。 如果要重新刊刻《十三经注疏》,必须首先选择底本,然后广搜善本,撰写《校勘记》。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编撰,始於嘉庆四年,阮文达抚浙,於杭州设诂经精舍始。现将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及刊刻《宋本十三经注疏》的经过,依据《雷塘庵主弟子记》的记 载及汪氏《注疏考》的考证,具列如下: 始动议者,为卢文昭,见其《抱经堂文集卷七 周易注疏辑正题辞》(乾隆四十六年辛 丑,公元一七八一年)、《抱经堂文集卷八 十三经注疏正字跋》(亦辛丑年)、《抱经堂 文集卷二 重雕(经典释文)缘起》(乾隆五十六年)。继而响应者,有段玉裁,见其 《经韵楼集续编 又与刘端临书》(乾隆五十七年)。臧庸,见《拜经堂文集卷二 雕宋本(尔雅)序》(嘉庆二年)、又见《重雕宋本(尔雅)书后》。顾广圻,见其《思适斋集卷十四 宋本(仪礼疏)跋》(嘉庆五年)。 嘉庆四年,阮元抚浙,建诂经精舍,集天下学人,辑《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主其事者 嘉庆十一年丙寅,纂刊《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二百四十三卷成。据汪氏《注疏考》考证,初名《十三经注疏考证》,后改今名。 嘉庆十三年戊辰,刊刻《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汪氏《注疏考》引《贩书偶记》日:“《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