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周易集注 » 正文

“申而论之”是否出自于《论语》?

2023-08-14 13:02

周易的注疏文献_《周易集解纂疏》_周易义疏和周易集注

关于“申论”一词的来源,目前所见的研究资料有两个观点:一观点指出,“申而论之”出于孔子的《论语》。如一《申论》书中说:“‘申论’一词,语出孔子的‘申而论之’”[1]。持此观点的不在少数,但是遗憾的是他们并未就这一词出自孔子哪一部书,哪一个篇目进行详细论说;另一观点则进一步认为“申论”是出自于孔子《论语》中的“申而论之”[2]。

如一“申论”研究者就在“申论的内涵及由来”一节中说:“‘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持此观点的研究者亦甚众,在此不一一述之。但遗憾的是在这影响甚广的观点中,对于“申而论之”出自于哪个版本的《论语》,出自于《论语》的哪一篇却并未提及。关于“申论”来源,以上观点均有所语焉不详。

“申而论之”是否出自于《论语》?出自于《论语》哪一篇?本着求证之心,笔者对《论语》进行通读,但却并未见相关“申而论之”的资料。《论语》中关于“申”字的资料有两条,一为《公治长第五》中“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3]。”在此,“申枨”为一人名;

一为《述而第七》中“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申申”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为“申申,其容舒也”[5]。而关于“论”字的亦有两条,一为《先进十一》中的“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6],此论为议论、讨论之意[7];二为《宪问十四》中“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8]此处,朱熹《集注》云:“讨,寻究也;论,讲议也。

”以上均未见“申而论之”,笔者认为“申论”来源于《论语》“申而论之”的看法恐有误,而是否来源于孔子也有待进一步查证。因为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何晏集解,皇侃义疏的《论语集解义疏》《十三经索引》《孔丛子》《孔子家语》诸书中,亦均未见到相关“申而论之”、“申论”的资料。

对申论的来源进行质疑的,亦还有另一位研究者—郭五林,他在其主编的《申论学讲义》中写道:“本人查阅了多个各种版本的《论语》,均未有‘申而论之’的提法。”[9]他提出,他所见的“申而论之”最早见于清朝编撰的《四库全书御制读史记儒林传》:“直以为文王后妃所作,盖本毛苌之义,可谓具有卓识,而未言三家之失于传论讹,兹故申而论之。”

莫非申论是清朝才出现的?那么又是在什么时候将“申而论之”简约为“申论”?“申论”之意是否就同于“申而论之”?对此,郭五林并未给出答案。他说:“至于‘申论’一词,其最早提法见于何处,则不得而知。”[11]对于申论的来源与出处,他并未再做进一步的追问。

“申论”的来源似为一迷团,处于似见未见之中。而要解读《申论》,对其来源及源流的梳理无疑是很有必要的。在此,笔者仅将自己对其的研究情况及结果进行初步的整理,以期得到相关研究者的指导与斧正。

《周易集解纂疏》_周易义疏和周易集注_周易的注疏文献

“申论”一词的查证过程,正如郭五林所言:“对申论来源的考证与勘误都一样的困难”,在《词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国文化研究所印的《中文大辞典》等工具书中,均未见“申论”“申而论之”的资料,而在北大语料库等较为权威的语料库中,亦未找到相关内容。

最后在《四库全书》、《二十四史》的检索中,共求得“申论”150余个匹配资料;“申而论之”18个匹配。以此为线索周易义疏和周易集注,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一阅读,并核对其出处,了解其原义,按时间出现之先后进行了梳理,初步确认了申论发展的基本轨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申论”之初露端倪

“申论”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萧子显撰的《南齐书》,在卷二十六,列传第七王敬则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军荒之后,县有一部劫逃紫山中为民患,敬则遣人致意劫帅,可悉出首,当相申论。”[12]在此,申论为展开申述、辩护之意。而在同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二十三萧谌传中出现的“申论”意又有所不同。“谌恃勋重,干预朝政,诸有选用,辄命议尚书使为申论。”[13]在此,申论有申诉、控诉之意。

而作为一正式用语的隆重出场,是在后晋刘昫等撰写的《旧唐书》内,在此,申论始见于朝廷的最高文种“诏书”中。“段文楚若实刻剥,自结怨嫌,但可申论,必行朝典。”[14]此处“申论”有进行充分地论说,申辩之后而给事件定性之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颁下的文书为“诏”。[15]而当时的最高领导者在此言:如果段文楚实在是有所不当之处,也应该在他个人及朝廷百官中进行充分地申辩、论证之后,才能对其进行处罚。在这一事件中,其实已经暗含了“申论”在国家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在进行某一决断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唯有经过此过程,才为一国家之行事之明智之举。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申论之义多为充分地申辩、申诉,“申”,多有充分地展开之意,而“论”根据其在具体事件中不同目的,含义也略有不同。但是凡重要事件需进行“申论”,这样一行事观念已经深入朝野之心,“申论”是力求决策准确的有力保障。

2.唐宋时期“申论”运用之拓展

唐宋期间朝廷对“申论”的重视仍袭南北朝,即为国家重大事件的决策前进行“申论”。但是申论的意思渐趋明确:即为国家重大事件之前进行论证、分析。如吴潜“改宝谟阁直学士,兼浙西都大提点坑冶,权兵部尚书、浙西制置使。申论防拓江海,团结措置等事。”[16]即有反复展开分析论证之意。

“申论”这种充分地论证周易义疏和周易集注,分析之意在其后出现的诸多文字中频频可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进行“申论”已经不仅仅限于国家大事上的决策,在对重要典籍的理解上,也要进行“申论”。“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此章申论人言之善否,不难辨也。”[17]其后,是对其为何不难辨也的详细论述。很明显,此处“申论”仍是为分析、论证之意。

这一时期,“申论”的大致用法基本明确:即为对一尚不明确之事、不明确之意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以求得正确的决策、明白的理解。在此,魏晋其间“申论”之“申述”意,与此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为“申述”亦必须进行论证,而论证有必须分析、展开。其“申论”的思维过程是一致的,即同为某一特定事宜进行分析与论证。而“申论”所用之范畴的拓展,更突显出“申论”的重要意义。

3、明清“申论”运用之成熟

在明清时期,“申论”开始频繁出现于“经、史、子、集”各类文章中。其使用范围大为拓展,从对重要事件的分析论证,到重要精神、重要典籍的意义阐发,均需“申论”。唐宋时期“申论”运用范畴的拓展,在此时期,更是分化为二橛:

其一、用于学术知识上的详细论说、进一步分析。如清人牛钮等撰写的《日讲易经解义》中有这样的一段论说:“此二节又申论中四爻之义也。近谓四近君也,柔指六言,刚指九言……”[18]此处,即是对其“中四爻之义”的进一步的说明,分析,而后所言,均是对其的论证。由此可以明确地看出申论之用法:具体地分析、论证,进一步阐述。

其二、用于国家政务的充分论证,其目的在于使决策科学。如《清史稿卷一百六十,志一百三十五》中记有一事:“第六两款,均申论设关事宜,章程由两国酌定。”[19]在国家外交上的有关事务,需谨慎为之,因而更需“申论”,即详细分析、反复论证。

而更为有意思的是“申论”的另一用途的出现。在《清史稿卷三百七列传九十四陈宏谋传》中记载了陈宏谋被朝廷选用之事的经过。“陈宏谋,字汝咨,广西临桂人。为诸生,即留心时事,闻有邸报至,必借观之。……监生旧有考职,多以人代。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

召见,徵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20]宏谋受召见,因为其面对问题,分析论证有条有理,充分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甚晰”,于是,世宗便知其“能”。为什么呢?“申论”的能力即为分析与论证的能力,而这也是为官能正确的分析事物、从而进行科学的决策的能力,所以,“申论”的能力在这里作为一种考察官员的方式出现了,这亦足以见其时对“申论”能力的重视程度。

这一时期,“申论”的用法已经明确,即对一事件或一问题的充分地分析、论证,从而达到科学地决策,准确的认识。而对“申论”的能力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即已从一人“申论”的水平来考察人的能力。

而“申而论之”,也是出现在此时期。目前所见的“申而论之”均见于清朝,意思与展开、引申、分析、论证相符。如清·张照等撰写的《御制读史记儒林传》中写道:“朱子谓诗传,直以为文王后妃时所作,盖本毛苌之义,可谓具有卓识,而未言三家之失于传论,兹故申而论之。”[21]即是对未清晰之事宜作进一步论说之意,目的也是为让其意义明白清晰呈现出来。

《周易集解纂疏》_周易的注疏文献_周易义疏和周易集注

晚清而后,由于五四白话文运动,“申论”作为一古典用语,出现的频率大有降低,多出现于学术领域,用法乃为为某一知识而进行分析、进行引申。如汤用彤在《理学谵言》一文中,共分为三小节:

“阐王、进朱、申论”,又如梁漱溟在《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叙》中亦有此论说:“问题就在这里:为此学者莫要于自识其本心,顾其事乃殊非易;其亦有路可循否乎?……此所云者,是否即为回答上一问题,指出自识其本心之切近途路在此?今当加以剖析,申论其涵义。”[22]在此,仍都沿用明清时分析、论证、进一步论说之意。

周易义疏和周易集注_周易的注疏文献_《周易集解纂疏》

通过对“申论”源流的探析,我们可以对“申论”进行一个初步的界定。申论,并非来自于“申而论之”,在此之前,“申论”早已出现。而“申论”的最早出现,一直是为国家政务的科学决策而服务的,而后才衍生为对学术知识的分析、展开。

从“申论”的字面意思来看,应该理解为:展开分析,观点论证。而作为一行为动作意义上的“申论”,一直为一动词,是一个过程,一个对事件、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论证的过程。“申论”既为一个动词,我们来界定它就需从这一动词的目标、对象、方式等方面来着手。

1.申论对象:多为国家大事,其后衍生为对典籍意义等学术上的解释。

2.申论之必要性:事情尚存在着不明确之处,意义存在着不明白之处,需要进行展开性的分析,这是分析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

3.申论之目标:更好地进行科学决策,获得明确的理性科学认识。

4.申论的方式:展开分析,这就是论证。

综而言之,所谓申论,即为了更好的决策或获得明确的认识而就某一事件、某一问题展开充分的分析、严密的论证,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事理的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中,新世纪国家公务员考试重新启用“申论”一词作为考试科目之一,也就更凸显出其深意。其一、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重视,“申论”作为一传统用法,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其二、“申论”本身所饱含着厚重的意义,最初的“申论”即是用于国家大事的决策,而进行新世纪,作为国家公务员,也同样要具有“申论”的精神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