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字数:80万
定价:290.00元(上下册)
内容简介:来知德(1525-1604)是明代象数派易学大家、理学家,本书搜集其现存著作《周易集注》《来瞿唐先生日录》进行点校整理。其中《周易集注》以现存最早的万历年间虎林刻本为底本,以其他明刻本参校;《来瞿唐先生日录》为其理学著作及诗文杂著的汇集,兹为首次整理出版,以万历刻本为底本,以道光刻本校补。来氏学生古之贤等编撰有《太史来瞿唐先生年谱》,本书也一并予以整理,以便知人论世。
整理前言(摘录)
况正兵
来知德(一五二五—一六〇四),字矣鲜,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区)人。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举人,后屡试不第,即奉养父母,家居著述。著有《周易集注》(以下简称“《易注》”)、《来瞿唐先生日录》(以下简称“《日录》”)等书。其详细生平见于其弟子古之贤等编撰的《太史来瞿唐先生年谱》(见本书附录),兹不赘。
长期以来,来氏以易学知名,但在时人及来氏本人的认知中,他首先是一位理学家(严格说是一位心学家),然后才是一位易学家。来氏在易学上的知名度掩盖了他在理学(心学)、文学及践屡上的成就——实际上,《易注》中也处处彰显着他的理学思想。
来氏的理学思想,大致宗王阳明(一四七二—一五二九),而力图挽救阳明末流之失,将“遏人欲”“躬行五伦”的功夫更加推向极致。
元代以后,程朱理学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对士人自由心灵的一种约束。而明代的政治文化环境更有其严酷的一面,余英时认为王阳明正是在遭遇“廷杖”的奇耻大辱之后,才明确转向内在超越之路,“只能追求‘内圣’,无力兼顾‘外王’了”,而其最终构想在于“通过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的方式,来达成‘治天下’的目的”(余氏称之为“觉民行道”)。王学振聋发聩,风靡一时,可惜诸多难题阳明未及分析明白便去世,身后学派分裂,至其末流,“废实学,崇空虚,蔑规模,恣狂荡,以无善无恶尽心意知之用,而趋入于无忌惮之域,则释氏之诞者固优为之”,流于狂禅之域。来知德与李贽(一五二七—一六〇二)同时,正是王学末流泛滥的时期。他自述曾数年学宋儒端坐存养,也曾学当时讲学者静坐绝妄想,但都“茫然渺冥,全无入手处,自觉其为禅学”;后来反复思考《大学》《易》,才悟出格物窒欲之道(《日录》卷二《格物诸图引》)。
来氏理学思想的根本,正在于解《大学》“格物”之物为“物欲”。来氏指责程朱求之于外的“即物穷理”的主张不免“失之支离”,而阳明求之于内的“致良知”则不免“失之茫昧”(《日录》卷三《大学古本序》),认为良知乃是天理,做不得功夫,真正的入手功夫是“格物”。他明确指出:“格物之物,非宋儒物理之物也,亦非近日儒者事物之物也,乃物欲之物。”(《格物诸图引》)所以“格物二字即克己二字也”(《格物诸图·三心图》)。格去物欲之后,此心光明,无一毫人欲之私,此即是修身。
格去物欲,只是求诸己的功夫,来氏很清楚,若止于此,和佛老没什么区别,所以他又拈出“明德”来重新解释。他指责程朱、阳明解明德为“虚灵不昧”完全说不通,因为虚灵不昧尚属于心,并未见诸施为,无法达之天下(《日录》卷二杨澄《重刻格物诸图前语》)。他认为明德即五达道(《中庸》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道),亦即“仁敬孝慈信”五伦。所以“明明德”和“亲(九族之亲)民(万民)”是密不可分的,是“见之施为”的躬行功夫。由此以往,“左右在人情物理,五伦上做功夫,又尊贵不卑污,故曰富莫富于蓄道德,贵莫贵于为圣贤。人能得此种功夫之味,识此种学问之趣,虽隋珠在前,赵璧在后,亦莫之顾也”(《入圣功夫字义·心》)。
当然,来氏的思想也是有变化的(如早年曾服膺薛瑄,而其书中“亲民”“新民”也常混用),但大致顺着这个思路展开。他自己长期过着清心寡欲的隐居生活,又能躬行孝道、周济贫乏,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主张,颇能影响当地的后学和官员。
不过,他这种思路终究只能代表救王学之弊的一种方法,或许能解决王学“放荡”一方面的流弊,但却进一步加深了“天理”与“人欲”之间的紧张。
来氏自称“生长僻地,无人传授”(《易注序》),“既无师指明,又无友审问”(《格物诸图引》),有疑问则返诸经典,全靠自学自悟,大有“《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的气势。故他的理学不能纳入明代理学发展的主线,仅算一个小插曲,身后也缺乏传授。不过,也正因为来氏几乎独立于体系之外,他的很多主张至今来看仍具有独立思考的意义,颇值得研究。
来氏的名著《周易集注》也是返诸经典的产物,名为“集注”,却主要是其个人见解。来氏不满于朱子“象失其传”的说法来知德的《周易集注》,穷二十余年之力体悟易象,将象、数、理、气、图熔为一炉,打开了《周易》研究的新局面。《四库全书总目》说:“其立说专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以论易象,而以《杂卦》治之……其论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画之象,有大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错卦之象,有综卦之象,有爻变之象,有占中之象。其注皆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来知德的《周易集注》,然后训本卦本爻正义皆由冥心力索,得其端倪,因而参互旁通,自成一说,当时推为绝学。”来氏谓“错”指一卦的阴爻变为阳爻、阳爻变为阴爻,所得的新卦即为原卦的“错卦”;“综”则指一卦的上卦、下卦互换位置;“变”即指一卦的每一爻分别阴阳互变,六爻共形成六变卦;又拈出“中爻”,即将一卦的二、三、四,三、四、五爻重新组合为一个新卦。由于一卦具备错卦、综卦、变卦、中爻之象,所以能左采右获,较为合理地解释《周易》原文,在当时及后世获得巨大影响。
由于影响巨大,《周易集注》在明、清、民国经过数十次刊刻、传抄,版本众多、系统极为混乱。据《年谱》,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易注》刻成后(初刻本已不存),来氏“作一竹室,日订正《易注》于中”,可能是造成版本差异较大的一个原因。综合各家研究者意见,现存各本大致可分为三个系统:一、万历三十八年虎林刻本(十六卷,简称“虎林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台湾图书馆”等有藏)为据初刻本重刻的现存最早刊本,最为珍贵,流传亦最广,后世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崔华刻本、宝廉堂刻本(上海书店一九八八年曾予影印)、四库本都属此系统;二、崇祯间史念冲刻本(简称“史本”),十五卷(无虎林本第十六卷),来源不详,后世亦少翻刻;三、崇祯间刘安刘删芟本(不存),清代朝爽堂(高奣映校定、凌夫惇编订,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敦仁堂、宁远堂、世兴堂、善成堂等刻本出此系统,文字差异极大,且增加大量非来氏所作的易图。二〇一九年中华书局出版王丰先先生点校《周易集注》,以虎林本为底本,以史本、朝爽堂本、宝廉堂本、四库本参校,为目前最佳读本。鉴于台湾藏虎林本《周易集注》后出转精(该本缺《易学六十四卦启蒙》以前部分,以其他虎林本补足),此次整理即据以为底本,而以宝廉堂本、四库本参校,订正错讹(参校本之讳改处较多,一般不予出校);因史本为明代刻本,偶亦参考;而朝爽堂本系统则文字差异太大,几乎堪称另一部书,不再参考。
《来瞿唐先生日录》,据各篇序,则随成随刻,但单行本已不存。现存有《续修四库全书》所收之万历间重刻本(内篇七卷、外篇五卷,简称“万历本”),以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所收之道光十一年刻本(十三卷,简称“道光本”)。道光本多出来氏晚年所著《优哉阁稿》一卷,其底本应为比万历本更晚出之本。但该本对来氏指摘朱熹的文句多予删削,且讳改严重,兹仍以万历本为底本,而以道光本校补。来氏学生古之贤等编撰有《太史来瞿唐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五〇册),兹一并予以整理,作为附录。
内文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