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又名荀谞,字慈明,颍阴 (今河南许昌)人,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三年(128),卒于东汉献帝初平元年 (190)。荀爽 《周易》诠释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其乾升坤降说。惠栋在 《易汉学》中对荀爽的乾升坤降考索说:“荀慈明论 《易》,以阳在二者当上升坤五为君,阴在五者当降居乾二为臣。盖乾升为坎,坤降为离,成既济定则六爻得位,乾 《彖》所谓 ‘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之道也。”[1]当二爻为阳爻时,须升至五爻以得正;当五爻为阴爻时,须降至二爻以得正。此即 “阳在二者当上升坤五为君,阴在五者当降居乾二为臣”之义。
关于阴阳升降的概念,早在荀爽以前就有易学家使用过。如京房注丰卦时说:“阴阳升降,反归于本,变体于有无。”[2]《易纬·乾凿度》中也明确指出:“阴阳所以进退,君臣所以升降。”[3]荀爽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把阴阳升降概念加以规定,赋予特定的含义,系统地运用于对 《周易》的诠释之中。
惠栋认为荀爽的乾升坤降说符合自古以来的 《易》占之法,他引 《左传》中的一段记载证明说:“《左传》史墨论鲁昭公之失民,季氏之得民云:在 《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言九二之大夫当升五为君也。慈明之说有合于古之占法。”[4]
惠栋还指出王弼在诠释泰卦六四爻辞时也运用了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只不过没有明言而已。他说:“王弼泰六四注云 ‘乾乐上复,坤乐下复’。此亦升降之义,而弼不言升降。”[5]
接着,惠栋钩稽了十六条荀爽以乾升坤降说诠 《易》的佚文。[6]
1.《周易·文言》:“水流湿,火就燥。”荀注:“阳动之坤而为坎,坤者纯阴,故曰湿。阴动之乾而成离,乾者纯阳,故曰燥。”
2.《周易·文言》:“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荀注:“谓乾九二本出于乾,故曰 ‘本乎天’;而居坤五,故曰 ‘亲上’。坤六五本出于坤,故曰 ‘本乎地’;降居乾二,故曰 ‘亲下’也。”
3.《周易·文言》:“时乘六龙以御天也。”荀注:“御者,行也。阳升阴降,天道行也。”
4.《周易·文言》:“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荀注:“乾升于坤曰 ‘云行’,坤降于乾曰 ‘雨施’。乾坤二卦成雨,既济阴阳和均而得其正,故曰 ‘天下平’。”
5.《周易·文言》:“与天地合其德。”荀注:“与天合德,谓居五也;与地合德,谓居二也。”
6.《周易·文言》:“与日月合其明。”荀注:“谓坤五之乾二成离,离为日;乾二之坤五成坎,坎为月。”
7.坤卦 《彖》辞:“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荀注:“乾二居坤五为 ‘含’,坤五居乾二为 ‘弘’,坤初居乾四为 ‘光’,乾四居坤初为 ‘大’。天地交,万物升,故‘咸亨’。”[7]
8.师卦 《彖》辞:“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荀注:“谓二有中和之德,而据群阴,上居五位,可以王也。”
9.师卦六四爻辞:“师左次,无咎。”荀注:“左谓二也。阳称 ‘左’。次,舍也。二与四同功,四承五,五无阳,故呼二舍于五,四得承之,故无咎。”
10.师卦上六爻辞:“大君有命,开国承家。”荀注:“大君谓二。师旅已息,既上居五,当封赏有功,立国命家也。”
11.泰卦九二爻辞:“朋亡,得尚于中行。”荀注:“朋谓坤。朋亡而下,则二得上居五,而行中和矣。”
12.临卦九二[8]《象》辞:“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荀注:“阳咸至二当升居五,群阴相承,故 ‘无不利’也。阳当居五,阴当顺从,今尚在二,故曰‘未顺命’也。”
13.升卦 《彖》辞:“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荀注:“谓二以刚居中而来应五,故能 ‘大亨’,正居尊位也。大人,天子,谓升居五,见为大人。群阴有主,无所复忧而有庆也。”
14.升卦九二 《象》辞:“九二之孚,有喜也。”荀注:“升五得位,故有喜。”
15.升卦六五 《象》辞:“贞吉,升阶,大得志也。”荀注:“阴正居中,为阳作阶,使居立,己下降二,与阳相应,故吉而得志。”
16.《周易·系辞上》:“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荀注:“阳位成于五,阴位成于二。五为上中,二为下中,故曰 ‘成位乎其中’也。”
荀爽乾升坤降说的要旨是 “时”“中”二字,故惠栋在 《易汉学》中特作 “《易》尚时中说”加以阐明。[9]在 “《易》尚时中说”中,惠栋开宗明义:“《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在 《松崖文钞·易论》中,惠栋通过统计指出:“孔子作《彖传》,言 ‘时’者二十四卦,言 ‘中’者三十六卦, 《象传》言时者六卦,言‘中’者三十九卦。”[10]
《彖传》言 “时”者二十四卦如下:
1.乾卦 《彖》辞:“大明终始周易集注颐卦解卦详解图,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2.蒙卦 《彖》辞:“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3.大有卦 《彖》辞:“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4.豫卦 《彖》辞:“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豫之时义大矣哉。”
5.随卦 《彖》辞:“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6.观卦 《彖》辞:“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7.贲卦 《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8.颐卦 《彖》辞:“颐之时大矣哉。”
9.大过卦 《彖》辞:“大过之时大矣哉。”
10.坎卦 《彖》辞:“险之时用大矣哉。”
11.恒卦 《彖》辞:“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12.遁卦 《彖》辞:“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遁之时义大矣哉。”
13.睽卦 《彖》辞:“睽之时用大矣哉。”
14.蹇卦 《彖》辞:“蹇之时用大矣哉。”
15.解卦 《彖》辞:“解之时大矣哉。”
16.损卦 《彖》辞:“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17.益卦 《彖》辞:“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18.姤卦 《彖》辞:“姤之时义大矣哉。”
19.革卦 《彖》辞:“天地革而四时成……革之时大矣哉。”
20.艮卦 《彖》辞:“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
21.丰卦 《彖》辞:“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22.旅卦 《彖》辞:“旅之时义大矣哉。”
23.节卦 《彖》辞:“天地节而四时成。”
24.小过卦 《彖》辞:“过以利贞,与时行也。”
《彖传》言 “中”者三十六卦如下:
1.蒙卦 《彖》辞:“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初筮告,以刚中也。”
2.需卦 《彖》辞:“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3.讼卦 《彖》辞:“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
4.师卦 《彖》辞:“刚中而应。”
5.比卦 《彖》辞:“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
6.小畜卦 《彖》辞:“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
7.履卦 《彖》辞:“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8.同人卦 《彖》辞:“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9.大有卦 《彖》辞:“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
10.临卦 《彖》辞:“刚中而应。”
11.观卦 《彖》辞:“中正以观天下。”
12.噬嗑卦 《彖》辞:“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13.无妄卦 《彖》辞:“刚中而应。”
14.大过卦 《彖》辞:“刚过而中。”
15.坎卦 《彖》辞:“维心亨,乃以刚中也。”
16.离卦 《彖》辞:“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17.睽卦 《彖》辞:“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
18.蹇卦 《彖》辞:“蹇利西南,往得中也。”
19.解卦 《彖》辞:“其来复吉,乃得中也。”
20.益卦 《彖》辞:“利有攸往,中正有庆。”
21.姤卦 《彖》辞:“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22.萃卦 《彖》辞:“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
23.升卦 《彖》辞:“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
24.困卦 《彖》辞:“贞,大人吉,以刚中也。”
25.井卦 《彖》辞:“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
26.鼎卦 《彖》辞:“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27.渐卦 《彖》辞:“其位刚,得中也。”
28.旅卦 《彖》辞:“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
29.巽卦 《彖》辞:“刚巽乎中正而志行。”
30.兑卦 《彖》辞:“刚中而柔外。”
31.涣卦 《彖》辞:“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
32.节卦 《彖》辞:“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
33.中孚卦 《彖》辞:“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
34.小过卦 《彖》辞:“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
35.既济卦 《彖》辞:“初吉,柔得中也。”
36.未济卦 《彖》辞:“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
《象传》言 “时”者六卦如下:
1.坤卦六三 《象》辞:“含章可贞,以时发也。”
2.蹇卦初六 《象》辞:“往蹇来誉,宜时[11]也。”
3.井卦初六 《象》辞:“旧井无禽,时舍也。”
4.革卦 《象》辞:“君子以治历明时。”
5.节卦九二 《象》辞:“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
6.既济卦九五 《象》辞:“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
《象传》言 “中”者三十九卦如下:
1.坤卦六五爻 《象》辞:“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2.需卦九二爻 《象》辞:“需于沙,衍在中也。”九五爻 《象》辞:“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3.讼卦九五爻 《象》辞:“讼元吉,以中正也。”
4.师卦九二爻 《象》辞:“在师中吉,承天宠也。”六五爻 《象》辞:“长子帅师,以中行也。”
5.比卦九五爻 《象》辞:“显比之吉,位正中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6.小畜卦九二爻 《象》辞:“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7.履卦九二爻 《象》辞:“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8.泰卦六五爻 《象》辞:“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9.同人卦九五爻 《象》辞:“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10.大有卦九二爻 《象》辞:“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11.谦卦六二爻 《象》辞:“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12.豫卦六二爻 《象》辞:“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六五爻 《象》辞:“恒不死,中未亡也。”
13.随卦九五爻 《象》辞:“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14.蛊卦九二爻 《象》辞:“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15.临卦六五爻 《象》辞:“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16.复卦六五爻 《象》辞:“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17.大畜卦九二爻 《象》辞:“舆脱辐,中无尤也。”
18.坎卦九二爻 《象》辞:“求小得,未出中也。”九五爻 《象》辞:“坎不盈,中未大也。”
19.离卦六二爻 《象》辞:“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20.恒卦九二爻 《象》辞:“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21.大壮卦九二爻 《象》辞:“九二贞吉,以中也。”
22.晋卦六二爻 《象》辞:“受兹介福,以中正也。”
23.蹇卦九五爻 《象》辞:“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24.解卦九二爻 《象》辞:“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25.损卦九二爻 《象》辞:“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26.夬卦九二爻 《象》辞:“有戎无恤,得中道也。”九五爻 《象》辞:“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27.姤卦九五爻 《象》辞:“九五含章,中正也。”
28.萃卦六二爻 《象》辞:“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29.困卦九二爻 《象》辞:“困于酒食,中有庆也。”九五爻 《象》辞:“乃徐有说,以中直也。”
30.井卦九五爻 《象》辞:“寒泉之食,中正也。”
31.鼎卦六五爻 《象》辞:“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32.震卦六五爻 《象》辞:“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33.艮卦六五爻 《象》辞:“艮其辅,以中正也。”
34.归妹卦六五爻 《象》辞:“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35.巽卦九二爻 《象》辞:“纷若之吉,得中也。”九五爻 《象》辞:“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36.节卦九五爻 《象》辞:“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37.中孚卦九二爻 《象》辞:“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38.既济卦六二爻 《象》辞:“七日得,以中道也。”
39.未济卦九二爻 《象》辞:“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周易·系辞下》:“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周易·系辞》作者认为,二之所以多誉,四之所以多惧,是由于二爻离五爻远而四爻离五爻近;三之所以多凶,五之所以多功,是由于三爻之位在下而贱,五爻之位在上而贵。但惠栋却认为,二之所以多誉,五之所以多功,是由于二爻和五爻分别居于下卦之中和上卦之中。他说:“二与四同功,而二多誉;三与五同功,而五多功,以其中也。”[12]
《周易》泰卦九二爻辞:“得尚于中行。”夬卦九五爻辞:“中行无咎。”益卦六三爻辞:“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六四爻辞:“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复卦六四爻辞:“中行独复。”宋儒认为益卦六三、六四爻辞和复卦六四爻辞言 “中”是由于三爻和四爻居于一卦之中的缘故。惠栋反对宋儒的这种说法。他说:“周公爻辞于泰之六二[13],夬之九五,皆以中行言之,而益之三、四,复之六四,亦称中行,先儒[14]谓一卦之中,非也。”[15]惠栋认为,益卦六三、六四爻辞和复卦六四爻辞所言之“中”皆指五爻。他说:“窃谓益之中行,皆指九五,所谓 ‘告公用圭’,告公,从者五告之也。古者君命臣,上命下,皆谓之 ‘告’。三者,五所信也,故曰 ‘有孚’。四者,五所比也,故曰 ‘利用为依迁国’。三为三公,四为诸侯,故或称 ‘国’,或称 ‘公’。复六四 ‘中行独复’。《象》曰 ‘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四得位应初,独得所复。四非中而称中行者,以从道也。”[16]
最后,惠栋总结说:“知 ‘时中’之义,其于 《易》也思过半矣。”[17]
案,《易传》象数易例,前人以 “时、位、应、中”括之,只是权重不同。如坤卦六三爻不当位且不相应,而爻辞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坤卦六五爻亦不当位且不相应,而爻辞云:“黄裳元吉。”《易传》对坤六三爻不当位且不相应而吉的解释是:“以时发也。”对坤六五爻不当位且不相应而吉的解释是:“文在中也。”可见,“时”与 “中”的权重大于 “位”与 “应”。“时”与 “中”相比,“时”的权重更大。如屯九五爻当位有应且居中,但爻辞却云 “大贞凶”。屯九五爻辞之所以云 “大贞凶”,当从 “时”的角度来理解。六十四卦每一卦都代表特定的时空背景,每一爻则代表在此特定时空背景下不同的发展阶段。屯卦代表的特定的时空背景是事物的草创时期,九五爻代表发展的第五阶段。因为已发展到第五阶段,可以小有所为,故云 “小贞吉”;因为尚未脱离事物的草创时期,不宜大有所为,故云“大贞凶”。
在 《易汉学》中,惠栋还钩稽了九家逸象。九家据说是传习荀爽 《易》的九家,所以惠栋将 “九家逸象”置于 “荀慈明 《易》”的标题下加以考索。《周易·说卦》为了使有限的卦囊括尽可能多的事物,列举了许多八卦所象征的物象。《九家易》在《周易·说卦》的基础之上,根据 《周易·系辞》“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的原则,又增加了一些物象,故称 “九家逸象”。惠栋对九家逸象考索说:“乾后更有四:为龙、为直、为衣、为言。坤后有八: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裳、为黄、为帛、为浆。震后有三:为王、为鹄、为鼓。巽后有二:为杨、为鹳。坎后有八:为宫、为律、为可[18]、为栋、为丛棘、为狐、为蒺藜、为桎梏。离后有一:为牝牛。艮后有三:为鼻、为虎[19]、为狐。兑后有二:为常、为辅颊。”[20]
以上九家逸象,见陆德明 《经典释文》[21],且朱熹载入 《周易本义》[22]。宋朱震云:“秦汉之际,易亡 《说卦》。孝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 《说卦》、古文 《老子》。至后汉荀爽 《集解》,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今考之六十四卦,其说若印圈钥合,非后儒所能增也,故校证其误而并释之,以俟后之知者。”[23]对朱震此说,清儒纪磊颇不以为然。纪磊云:“不知 《说卦》所述八卦广象,虽若无甚次序,然乾自 ‘为天’以至 ‘为木果’,坤自 ‘为地’以至 ‘其于地也为黑’,震自 ‘为雷’以至 ‘其究为健,为蕃鲜’,巽自 ‘为木’以至 ‘其究为躁卦’,文气已足,不容更赘一辞矣。要为汉经师释 《易》义训,如虞氏逸象之类。《集解》乃误入经中,朱子又从而信之,殊无谓也。”[24]
参考文献
[1][清]惠栋:《易汉学》卷七,郑万耕点校:《周易述 (附易汉学、易例)》,中华书局,2007年,第621页。
[2]郭彧:《〈京氏易传〉导读》,齐鲁书社,2002年,第86页。
[3]林忠军:《〈易纬〉导读·乾凿度卷上》,齐鲁书社,2002年,第87页。
[4][清]惠栋:《易汉学》卷七,郑万耕点校:《周易述 (附易汉学、易例)》,中华书局,2007年,第621页。
[5][清]惠栋:《易汉学》卷七,郑万耕点校:《周易述 (附易汉学、易例)》,中华书局,2007年,第621-622页。
[6][清]惠栋:《易汉学》卷七,郑万耕点校:《周易述 (附易汉学、易例)》,中华书局,2007年,第622-624页。
[7]惠栋于此加双行小注:“乾上居坤三亦为 ‘含’,故六三 ‘含章可贞’。坤三居乾上亦成雨周易集注颐卦解卦详解图,既济也。”
[8]文渊阁四库本 《易汉学》“九二”误作 “九三”。
[9]“《易》尚时中说”复见于惠栋 《松崖文抄·易论》。今人李开先生在其 《惠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中误将 “《易》尚时中说”视为荀爽所作,或许是由于没有注意到 《松崖文钞·易论》的缘故。
[10][清]惠栋:《松崖文钞》卷一 《易论》,聚学轩丛书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易汉学》“二十四”误作“二十”,“三十六”误作 “三十三”,“三十九”误作 “三十”。
[11]“时”,通行本作 “待”。高亨先生在 《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98年)中说:“待、时二字古通用。”
[12][清]惠栋:《易汉学》卷七,郑万耕点校:《周易述 (附易汉学、易例)》,中华书局,2007年,第625页。
[13]九二,原误作 “六二”。
[14]惠栋于此加双行小注:“先儒谓宋儒也。汉儒无此说。”
[15][清]惠栋:《易汉学》卷七,郑万耕点校:《周易述 (附易汉学、易例)》,中华书局,2007年,第625页。
[16][清]惠栋:《易汉学》卷七,郑万耕点校:《周易述 (附易汉学、易例)》,中华书局,2007年,第625-626页。
[17][清]惠栋:《易汉学》卷七,郑万耕点校:《周易述 (附易汉学、易例)》,中华书局,2007年,第626页。
[18]惠栋于此加双行小注:“‘可’当为 ‘河’。坎为大川,故为河。逸象出老屋,河字磨灭之余,故为可也。或云当为 ‘坷’。《说文》曰:坷,坎坷也。古文省作可,亦通。”
[19]惠栋于此加案语说:“虎,当为肤 (肤)字之误也。”
[20][清]惠栋:《易汉学》卷七,郑万耕点校:《周易述 (附易汉学、易例)》,中华书局,2007年,第626-627页。
[21][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宋]朱熹:《周易本义·说卦》,宋咸淳元年吴革刻本,全1函6册,第6册,第6-8页。
[23][宋]朱震:《汉上易传》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清]纪磊:《九家逸象辩证》(不分卷),续修四库全书本
按:本文节选自杨效雷先生《诠释学视野下的易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中的第一章第二节“郑玄和荀爽的《周易》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