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周易集注 » 正文

六十四卦爻辞究竟在讲些什么?

2023-12-17 12:01

朱伯昆《易学哲学史》说:

历代的易学家,从春秋的筮者,到清代学者,都努力寻求卦爻象和卦爻辞间的内在的联系,或者通过对卦象的各种解释,或者通过对卦爻辞的注释,将二者统一起来,以证明《周易》是神圣的典籍,具有完整的奥妙的思想体系,是圣人之书。

刘大钧说:

《周易》古经有两个难解之谜:一个是《周易》古经的卦序(今本卦序)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它要表达什么思想?另一个是《周易》古经卦爻辞是如何编纂出来的,六十四卦卦爻辞究竟在讲些什么?(李尚信《卦序与解卦理路》序言)

《周易·系辞传》说“观象系辞”。系辞与卦爻象是有对应关系的。卦爻象代表天道,系辞代表人事,《周易》之书“推天道以明人事也”。来知德与李南晖是明清两代研究象辞关系最有成就的易学家。来知德以太极图结合卦象错综解易,而李南晖以十数河图结合卦象旁通解易。来知德的错综卦象源自虞翻的旁通,其体例即变卦,而李南晖的河图与旁通比汉易象数更加繁琐,再次步汉易象数之泥潭。

来知德与李南晖所设想的体例,不能适合一切卦爻象和卦爻辞,而且有的解释是自相矛盾。他们研究《周易》都接近三十年时间,可是得出的体例仍然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来知德的易学体例剖析,详见拙作《来知德易学思想研究》(北大儒学院《明代经学史》课题)。

李南晖《读易观象惺惺录》解易的宗旨是:卦爻辞、大象传全部源自河图。李南晖拟定河图天地之数与八经卦的关系为:

天三

天七

天九

由下

而上

地二

地四

地六

地四

天三

地八

天三

地四

天九

易经集注来知德_周易集注来知德pdf下载_来知德 周易集注多少卷

天一

地六

地八

地二

天七

天九

地四

地六

天九

天三

天七

地八

李南晖按照自己主观拟定的这个象数体系解易,再加以旁通,于是导致卦象完全混乱,逻辑上自相矛盾。以坤卦为例,地二地四地六,坎卦有地四,离卦有地四,震卦有地六,巽卦有地二,艮卦有地四,所以李南晖认为坤卦与坎卦、离卦、震卦、巽卦、艮卦都可以旁通。虞翻、来知德只不过是拿坤卦与乾卦旁通或错综,李南晖的旁通几乎遍布大部分八经卦,完全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大《易》宗旨抛弃了!

河图十数在八卦中出现频率也不对等:

天一:1,地六:3

天三:4,地八:3

天七:3,地二:2

天九:4,地四:4

在河图中,五十为中,可以暂且以为体而不用。然北方一六,东方三八,南方二七,西方四九是对称均等的,何以出现频率不同?可见李南晖的象数拟定是错误的。

而且,考古发现的数字筮卦也证明了李南晖的拟定是错误的。考古数字筮卦中,凡偶数皆可代表阴爻,奇数皆可代表阳爻,绝非李南晖限定的数字。

虽然李南晖发明的体例是错误的,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历史价值。正是因为先儒夕惕若厉、兢兢业业的艰苦奋斗、不断尝试、不断失败,才有后世的成功。

从以下来知德与李南晖简历图表可知,二人皆天界化世者也。或问:《周易》为天道,天人难道不能彻悟《周易》体例?曰:《周易》为天人地三界之总法则,虽天人亦不能穷尽其理也。

来知德 周易集注多少卷_易经集注来知德_周易集注来知德pdf下载

清黄宗羲为《梅花易数》撰序云:

一日,置一椅,以数推之,书椅底曰:“某年月日当为仙客坐破。”至期,果有道者来访,坐破其椅。仙客愧谢,先生曰:“物之成毁有数,岂足介意。且公神仙也,幸坐以示教。”因举椅下所书以验,道者愕然,趋起出,忽不见。乃知数之妙,虽鬼神莫逃,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

来知德(1525-1604)

180年后:李南晖(1709-1784)

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巫峰道人,梁山(今重庆梁平区仁贤镇华安村白鹤湾)人,生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十月初五日亥时,卒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年三月初六日,时年七十九岁。

万历三十(1603)年,经四川总督王象乾、贵州巡抚郭子章联合荐举,特授予翰林院待诏,来德以年老有病推辞不受,万历皇帝下诏准许以翰林院待诏的官职致仕(退休),有司月给米三石终其身。来知德逝世后,朝廷在他墓前大道上敕建“聘君仁里”石坊,后又赐“崛起真儒”、“一代大儒”匾额,以褒其贤;在县城修建“来公祠”,入祀文庙,以启教后人。

来知德的母亲丁孺人,情性娴静,含辛茹苦。胎怀来知德时,梦见蓝衣仙人驾白鹤飞落屋檐之上。白鹤正要鸣叫,蓝衣仙人拍着它的头顶说“不不不”。

来知德初生就显得聪明可爱,然而多次病发癫痫。来知德八岁能诵诗,九岁就能写词。曾梦见自己独立巫山十二峰上,癫痫于是彻底痊愈,所以把“十二峰”作为道号。根据母亲的那个奇梦,又曾自称“不不子”。

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家明伦堂的台阶上长出五彩的灵芝,来先生在这年秋凭礼学,考中四川举人第五名。时27岁。

嘉靖三十五(1556)年会试落榜。嘉靖三十七(1558)年,他遵从父命又进京(准备参考)。嘉靖四十一(1562)年,又落榜。回来路上听说亲人患病,竟然烧掉了准考证,说:“有做圣贤的一条路就行了。做圣贤不要命运决定,富贵贫贱都可以做。割断科举做官这个念头,圣贤任由我去做。”

于是取一尺白绢,写下“愿学孔子”四个大字,绑在手臂上,回到家中。父母双亲认为他志向高超,不同凡俗,也很称赞他。

从此以后,来知德整天默默地坐在静斋,思索太极图像,达到忘我忘人的境界,于是写《了心歌》来自勉。后两年,很深刻地悟晓太极原理,说自己以前还落入禅理的窠臼。

万历九年(1581年)五十七岁。游华山、华阴,返万县,先生入求溪,思《易》十夜不寐,忽一夜梦一黄衣人与先生相揖让,若授受意。次日,偶思,见豕负涂句,遂悟其象。

来知德从隆庆四(1570)年到万历二十六(1598)年,平生麻衣蔬食,精思苦研,耗费二十九的时间,完成《周易集注》。

来知德自谓破译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的易象:

来知德《周易集注·自序》:

是自孔子没而易亡已至今日矣。四圣之易如长夜者二千余年,其不可长叹也哉。

来氏在《周易集注·六十四卦启蒙说》认定自己总结的错综易象乃:

四圣千古不传之秘,尽泄于此。学者能于此而熟玩之,则辞变象占,犁然明白,四圣之易不在四圣,而在我矣。

来知德临终前的异象

《梁山县志·杂识》说:

易经集注来知德_周易集注来知德pdf下载_来知德 周易集注多少卷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冬天,先生已从万县虬溪回家5年。一天,他正在优哉阁读书,忽然一个戴黄冠的老人请求会见,邀约他游历四海名山。先生以年老(已79岁)体弱推辞,但仍留他谈论了半天学向。黄冠人离开时,先生送至屋前清溪河边辞别,并约定第二年三月初六日相会。先生在回家路上突然想起,这个人我在虬溪注《易》时梦中见过啊,心里有些怀疑……第二年(1604年)甲辰岁三月初六,先生在家无疾而终,果然应了黄冠人的约请。

清代梁平武进士刘仕伟也曾记过这件事,他补写先生逝世后的内容更为神异:……有黄衣道人过访先生,二人共饮,相对默坐七昼夜。临别时约第二年三月同游五岳。到二年三月,先生无疾而逝。三天后,先生的一位族孙从万县运盐回家,过蟠龙山白兔亭时,见先生与黄衣道人坐在棕蒲团上观瀑。他们左右没人伺候,便主动请求侍候他们。先生说,有道人相伴游五岳,不必你费心了。只托办件事,把我钥匙带回,打开某书橱,其中有篇文稿未抄正,叫家人抄好,粘在某书后不要失掉。族孙回到家里,先生已逝三日了。打开书橱,确有文稿如所言。

李南晖,字仲晦,号青峰,又号西海云樵,甘肃省通渭县城关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二十八日,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年五月十二日在石峰堡事变中被杀害,时年七十五岁。

后由新任陕甘总督福康安奏鸣圣上,乾隆帝旨令以知府礼葬,并追认为“太仆寺正卿”,入昭忠祠,国史馆立传,并饬令有关省县列入“乡贤”。李南晖在威远县任知县时,修伏羲庙于城西南角,庙后另建一亭作为著《易》之所。李南晖去世后,威远人就将该亭作为“李公祠”,并举行仪式迎神入祠,常年供奉。

李南晖生时,山下忽涌一泉,清冽可鉴,饮之有墨汁味,严冬不冻,术者云:“当出著作大儒。”

李南晖少时家贫,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十岁入私塾,先生见他磨一大砚,便出对逗他:“砚大文章大。”他应声即对:“心宽天地宽。”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乡试中举第七名。时26岁。

其后六次被荐,赴京参加会试,但因试卷锋芒毕露,笔墨激烈,最终不第。

此后潜身于修身、治学,先后受聘于甘肃秦州、河南桐柏、陕西中部等书院,执教二十八年,桃李遍天下。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李南晖已五十六岁,始被授四川威远县知县,从政十四载。因政绩卓著,金川之役督粮有功,被保举升迁,但他无意于作官为宦,径自投牒告病还乡,潜心治学。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南晖仍在秦州讲学,并时时“谨言慎行,斋戒洗心”,为学《易》作“切要功夫”。是年对于易理的研究已颇有收获。画太极河图等象于壁间而玩之。

一夕梦古帝王(伏羲)召见,状貌衣冠来知德 周易集注多少卷,若世所传人祖者,赐食物。

次早观图顿有所悟,自是体验益密,神明默成者,三十余年,著《读易观象》,以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与三圣所系之辞,无一语不自河图出者,盖从来儒者未发之旨。

李南晖自谓破译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的易象:

李南晖在《天水问答》说:

自孔子后,易象失传者几二千余岁,余谬补之来知德 周易集注多少卷,而复泥之,又何以穷万变而窥其中之无不有哉!

李氏又说:

曰:余远师羲皇,而近师孔子,文、周皆我师也。余观羲皇河图之象,与我夫子所系之辞,无不吻合。……天下后世圣人复起,所当不废者也。

李南晖临终前的异象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李南晖“投牒引疾归”(打报告告病还乡),四川威远士民一万多人趴在地上挽留他不要他走,说要侍奉他一辈子,他深表谢意并安慰民众说:“五年后我会再来,等到西南城角上有灯光,就是我又来你们威远了。”

李南晖回通渭后重订《周易》,独自一人在一间屋里,哪怕是家人也不得随便进去。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春,南晖预感到“吾邑将有大难”,便用泥将书稿糊到墙内,五月,果然发生回变(回族叛乱)。南晖协助王县令守城,与王约定与城共存亡,但王企图求和不成而藏遁。南晖说,这不是我之所为,便率次子思沆、侄儿师沆及三子与民众上城坚守,但因寡不敌众,城失守,南晖与子侄同时遇难,唯有三子得以解救。南晖遇难是五月十二日,十六日晚上,威远县西南城角有火光,县城民众说是南晖的红灯到了,可谁料却是传来了南晖的噩耗。

李南晖的名字已暗含他将来成就的仙人果位:南晖,南离卦红色,晖,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