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万有,森罗列布,错综复杂,瞬息变化。这种神奇的造化和玄妙的现象,总有一个源头,也必有其创始。这个源头与创始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气化”。换句话说,宇宙万有成因于气化。而在这气化以先的境界实在难以言诠,无以名之,就名之为“太极”。
系辞传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因为“太”者乃最大之称,“极”者是终极之义。乾卦的彖传说:“大哉乾元。”坤卦的彖传说:“至哉坤元。”在乾坤未判之前,合乾元坤元为一,亦大亦至,故名“太极”。这是孔子最正确的解说。
又说:“太极者立乎天地之先,超乎阴阳之上。”也就是说,没有天地,没有阴阳以前,就有了太极。
那么,这个宇宙在天地未分、阴阳未判之前,究竟是什么景象?根据古人的述说,那时的景象是:“鸿濛混沌,渺冥虚空,无形无象,无声无臭。”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太极”的境界,就是至大的,至极的,元始的,绝对的境界,它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既无精神又无体质,甚至也无法用言语文字来形容。
太极既然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混沌一片,虚空渺冥,又如何能肇造这星罗棋布、千变万化的宇宙呢?这时我们要探讨这种神奇奥妙的宇宙的主题,也是我们研究易学的旨趣所在。
在易经的理论上,宇宙的成因是源于“气化”。不过这里所谓的“气”,不是一般所指的气体的气,如空气、氮气、氢气、氧气等。这只是所谓后天的气体,它有形,有质,有象,有征。我们的先哲所指的“气”化,乃是先天的“炁”,它虽无形无质,无声无臭,可是它“有神有气,有灵有显”,在“一炁流行”的作用之下,生动生静,分阴分阳,如实化育了这林林总总、森罗万象的神奇宇宙。现在我们遵循着前人的启示,来作进一步的探讨与了解。
孔子系辞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杭辛斋氏曰:太极者,立乎天地之先,超乎阴阳之上。非言辞拟议所可胸融,盖状之以言则有声,拟之以形则有象,有形有象皆非“太极”。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个“道”字所指的即近乎“太极”的境界。
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启示,即使说由道而生阴阳之气,再由阴阳和合的冲气以生万物。此亦相当于系辞传所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理相吻合。
汉儒郑玄谓:“太极为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 。”此以太极释“气”。
宋儒朱子谓:“易着阴阳之变,太极着,真理也。”此以太极释“理”。
根据以上先哲的这些启示,我们可以把它归纳起来周易太极一体的思想,得到一个综合性的了解。在那未有天地之先的漫长、恍惚、虚空、渺冥的境界里,所谓鸿蒙混沌、阴阳未判的情况之下,虽然无形、无象、无声、无臭。可是就在这种神奇奥妙的孕育中,本然地就有一“炁”之流行。这一气化,我们也可以把它叫作“生元”作用。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它相当于天地间的“能量”,也就是宇宙的“本能”。所谓本能,是“它”自己自然而然地如此运化的。所以系辞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指宇宙进化、万物衍生是自然而然的,生生不息的。因此,我们把它叫作“生元”。它没有条件,没有造作,循乎自然,气机一动,感而遂通。因为太极的境界,本来是鸿蒙混沌,寂然渺冥,此即所谓先天境界。
然而这种现象,不能永恒不变。由于生元的运化作用,自然而然地,由动而静,由无而有,即由先天衍化而至后天。在“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这种自然而然、相激相荡的作用之下,由太极而演生两仪,也就是说由混论一片的太极境界,而分生出阴阳两种气化来。由于两气交感的作用,互为因应,相辅相成周易太极一体的思想,再逐渐演变成森罗万象、多彩多姿的世界。所谓两仪,就是阴阳两种气化的容貌,它们都是太极孕化而来,所以两仪内各涵太极,因此古人亦谓:“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一物一阴阳,一物亦太极。”太极本于无极。太极本无形无象。
总之,太极为宇宙的创始,太极为万有的根源,一切变化、成长、生灭、盈虚、盛衰,皆由太极的演变而产生。
太极既是立乎天地之先,也超乎阴阳之上,它无形无象,无声无臭,甚至我们也无法以文字语言来形容,又何来图像呢?故在有宋以前,根本是没有图说的,直到宋代的易学家周濂溪氏承传陈希夷氏之学以后,才有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