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系辞传·上」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释字词】
开物成务:剖析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专业任务。“开”的本义就是剖析之,使其内在的东西显露出来。“务”的本义就是指所致力从事的事业,也指专属的任务。
冒天下之道:含盖天下所有的道理。“冒”的本义是头衣,也就是古人用以包盖头部的东西易经系辞传 子曰,今称帽子。“冒”用作动词,有含盖、包括、囊括的意义。
蓍:蓍草,古代常以其茎用作占卜。多年生草木植物,茎呈圆柱形,具纵棱,被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中部有髓或中空。其茎圆而象征天;其茎横截面为八个棱,象征大地之四面八方,亦象征八卦有位。《碑雅》称蓍为“草中多寿者,故字从耆”。《博物志》说“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相传伏羲氏曾用蓍草画卦占卜,我国古人用蓍草进行卜筮,因此将蓍称为神草。古人相信蓍草是草本植物中寿命最长者,不死而神,故而能数往知来,因此作占卜之用。
圆而神:周全则显神通。
方以知:方正则给人智慧。
易以贡:指从变化中提炼出来的精品。这里指爻辞是从卦变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最贴切、最凝炼的语言。“贡”字从工从贝,“工”言其精,“贝”言其价。贡者,所献也,所献者皆为精品也。
洗心:净化或重塑心灵。
不杀:这里指保持原有状态,未失去原有的良好品德。这里的“杀”是消除,失去的意思。
知以藏往:智者注重积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能以历史为鉴。“藏”的本义是指收存、储藏,而收存、储藏的目的是为备用,故这里引申为积累、借鉴。“往”者,过往者也,过往者就是历史。
斋戒:是一种表示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行为或仪式。后多指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
阖户:本义是关门,象征内向、保守。
坤:顺从保守的品性。
辟户:即闢户,本义是开门,象征外向、进取。辟是闢的初文,故在这里取闢义。
乾:争先进取的精神。
县:县是悬的本字,这里用悬义。
亹亹[wěi ]:形容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相当于“娓娓”。
【解读】
《易》是干什么用的呢?《易》就是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并以此作为专业任务的。《易》所能揭示的,可以说含盖了天下所有的道理,所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的功能和作用无非就是这些罢了。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为圣人之道,且有“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的功能,故圣人利用《易》就能通晓天下万物的意志,就可以奠定天下万物之基业,就可以判断天下人的疑惑。故曰:“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古人用蓍草占卜。蓍草茎高而直,外圆内通,纵具八棱,草虽一秋,蓍则多寿,故用于占卜,以通天神。人不偏执,虑事周全,则筮占通神,故曰“蓍之德圆而神”。筮占而成卦。人心方正,则卦增人智慧、给人启示,故曰“卦之德方以知”。卦成则六爻备。六爻之义皆圣人根据卦变,取象系辞,以明天下之道,非是经典,不足为天地之贡,故曰“六爻之义易以贡”。对于圣人而言,心不周正不占,辞不经典不系,圣人以此标准来净化自己的心灵,退藏于静密之处悟道,心若菩提,以兆民之吉为吉,以兆民之凶为凶,故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圣人系辞断吉凶,为什么要以兆民之吉为吉,以兆民之凶为凶呢?《易经》实质上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敬天”、“保民”、“明德”,这些就是西周时期统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天意就是民心的集中表现,于是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这就是“保民”思想。周公就曾说:“天听自我民听”,又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所以兆民吉实际就是统治者吉,兆民凶实际就是统治者凶,也就是所谓“吉凶与民同患”。
能预知未来者谓之“神”,能借鉴过去者谓之“智”易经系辞传 子曰,故曰“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有谁能真正明白天意就是民心,有谁能真正做到“吉凶与民同患”呢?答案就是能始终保持聪明、睿知、神武之品德而不退化的人,故曰“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人是会变化的,曾经聪明睿智神武的人不一定永远聪明睿智神武,统治者往往都是先明後昏,从而失了民心,丢了江山。“不杀者”就是强调要能始终保持原有状态而不灭失。
既然圣人“吉凶与民同患”,那么民心就是天道。欲明天之道就是要体察民心,故曰“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除了“保民”,还有“敬天”、“明德”的治国理政思想。古代以“受命于天”作为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故必须“敬天”。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万民服矣”,故曰“是兴神物以前民用”。既兴神道,还要“明德”,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保民”的作用,从而更好更长久地维护自己的统治。“明德”就是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功夫,同时也要加强对万民的思想约束,故曰“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其中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就是“斋戒”;兼以神道加强对万民的思想约束就是“以神明其德”。
六爻卦分上卦后下卦,上卦称为外卦,下卦称为内卦。故卦变时爻由外向内行,称为“入”,是为“阖户”,象征内向保守,这是坤的品行,故曰“阖户谓之坤”。卦变时,爻由内向外行,称为“出”,是为“闢户”,象征外向进取,这是乾的精神,故曰“辟户谓之乾”。卦变时,爻有出则有入,是谓一阖一闢,这就是变,故曰“一阖一辟谓之变”。
出则为往,入则为来,有出有入,往来不穷,说明道路畅通,故曰“往来不穷谓之通”。表现出来的就是“象”,有形而具体者称为“器”,故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透过现象把握了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形成一套对规律的遵循之制,并应用于日常,这套遵循之制就叫“法”,故曰“制而用之谓之法”。有了方法就有利于人们用来决定行止出入,如果民众都不约而同自觉地遵循并应用这种方法,这就堪称为“神”了,故曰“民咸用之谓之神”。
《易》有太极,太极是鸿蒙未开、万物未生之时的原始状态。太极中始终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是两仪,两仪之中,其一属阳,其一属阴,故太极是阴阳之母。阴阳两仪出乎太极,故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两相合,遂成四象,分别称为太阴、少阳、老阳和少阴,故曰“两仪生四象”。四象再与阴阳相杂,遂有八卦,故曰“四象生八卦”。
圣人依据河图洛书中的五行之数及其五行属性,把八卦有序排列起来,遂绘制出先天八卦图和後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分别代表空间和时间,时空是标志万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方式。时间是标志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的哲学范畴;空间是标志物质运动的广延性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以及发展变化和时空是不可分的。万物在时空里生存和发展,就会有吉凶,故曰“八卦定吉凶”。吉凶就是指万物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进退得失。推演万物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进退得失,乃圣人之大业也,故曰“吉凶生大业”。
《易》与天地准,故万物皆以天地之法为法,以天地之象为象。观乎天地之象,效乎天地之法,则不违,故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四季变化,周而复始,往来不穷,故曰“变通莫大乎四时”。白天以日为明,黑夜以月为明,日月悬于天而天下皆明,故曰“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既富且贵是人生最崇最高的追求,故曰“崇高莫大乎富贵”。使物尽所用,使所成之器皆有利于天下,只有圣人能够自觉做到,故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非用蓍与龟占卜,不足以探索幽隐玄妙、令人称奇之事,不足以通深达远,不足以断定天下之吉凶,亦不足以使故事情节变得娓娓动听,使人兴趣盎然,忘记疲倦。蓍龟之用,增加了判定吉凶活动的神秘色彩,更容易使人接受,故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万物皆天地之造化,皆有神奇之处,圣人仰观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为所用,以为法则,故曰“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皆有规律,于是圣人效仿之。比如圣人根据天道的运行规律以及地道的相应变化,设计出天干地支以纪时,并划分出四季二十四节气以及七十二物候,故曰“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风雨雷电之象,或是风调雨顺,或是水旱之灾,圣人于是作卦以象之,故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传说黄河之中有龙马负图而出,洛水之中有神龟带书而出,于是圣人据此图书而绘出先天八卦与後天八卦,以立时空概念,以成宇宙之系,故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时分四时,这就是《易》给人的启示,故曰“《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圣人系辞于《易》,就是宣著天机,告人以道,故曰“系辞焉,所以告也”。可见,有人言天机不可泄者,故弄玄虚而已矣。圣人系辞以告,吉凶乃可判断也,故曰“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本文约3900字,子夏故坛原创,带您一起学《易经》)
2022.10.6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