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作者简介:刘洁,留日学者,专栏作家,衡阳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衡阳市关工委讲师团讲师。曾长期担任南华大学博士生、英语研究生、本科生日语老师,中外比较文化课老师。《石鼓书院大讲坛》《南风讲坛》《湘图讲坛》《市民大讲堂》《橘州讲坛》《有为讲坛》《天门讲坛》《湖湘讲堂》等多家国内讲坛及多家高校的国学讲座主讲嘉宾。曾应邀到赫尔辛基大学、阿尔朵大学讲学。
一、道家哲学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学
如果我们有个亲友得了抑郁症,或者心情忧郁,我们大概会经常去看望,或打电话关心询问。其实这种做法,往往可能加重病人的心理紧张从而加重病情。日本有一家医院,在对抑郁症或其它精神病病人治疗时,要求前来探视的亲友,不能询问病情,也不能多说话。到了病房,拿张报纸,或一本书,看书或看报纸,看了一两个小时后离开。这种方法在精神病人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默默地陪伴就是最好的治疗。
这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疗法。
道家哲学强调道法自然,尊重事物本性;提倡保持平淡、自然的状态。道家的经典主要是《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周易》既是儒家经典,也是道家经典。它是万经之首,也是万经之始,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老子》也就是《道德经》,只有五千言,但对中国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庄子》又名《南华经》,由庄子所著,后面我们将会讲到。
道家哲学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学,是具有东方特色的心理学,对我们增强自身的调适能力,抗压能力,特别对我们情绪管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有关情绪管理,2500多年之前老子就作过深入的探究。这一点,从《道德经》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道德经》把情绪管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情绪管理的初级层次——和。
《道德经》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和”是世间万物的一种存在状态。万物皆有阴阳两面,而阴阳中的万物与万物中的阴阳是在相互斗争中互相依存的。“冲气”是和的基本手段,对于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形式。人类的“冲气”是指人与人的交流或人体中的阴阳调和。人的心理也需要调和。“心平气和”便是调和的基本目标,只有经常使心理保持在心平气和的状态,荣辱不惊,悲喜不忧才对健康有益。
老子教导我们,要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管遇什么事情都要有良好的心态――这便是情绪管理的第一个层次。
老子说的情绪管理的第二个层次,就是“不争”。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教导我们要向水学习,对万物有利而不争自己的名利,滋润大地万物,却不求一点回报,即使十分污浊的东西,它也能够容忍――深藏其中而表面平静如初。正因为从来不争,所以才永远不会有忧患。
如何能够达到“不争”?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知道自己是人前之人(白),却常常处于幕后(黑);知道自己是人上之人(雄),却常常处于人下(雌)。《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易经的道家主要哲学思想,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这是教导我们,不争名,不争利,敞开胸怀,包容一切。“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虽有英雄之气,却一如常人。大喜不兴高采烈,大悲不垂头丧气,任何时候都不会患得患失。
老子说的情绪管理的第三个层次便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说,前两个层次属于“控制”的范围的话,那么第三个层次则完全属于“性格”的因素。人们常说: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能成性。当习惯一旦成为性格,那就“泰山可移,禀性难改了”。由此可见,“自然”在性格形成中的位置。
对于养生心理中的情绪管理老子强调要自然。自然,才是情绪管理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由自我的有意控制到不必控制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平和情绪。这是需要长期的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
二、从老子智慧中获得平淡安宁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五色令人目盲”,是说太多的颜色到最后等于你的眼睛就如同瞎子。“五音令人耳聋”,是说太多的声音会让你耳朵像聋子一样,没有办法分辨声音的美好。“五味令人口爽”,太多的味觉让你的口腔里很过瘾,很爽。现在我们常常喜欢用“爽”这个字,可是对于老子来说,他认为“爽”只是短暂的感观上的刺激,不是长久的美好的心灵上的回忆。最后一句“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说,当你不断追求感观上的刺激,会“令人心发狂”。“驰骋畋猎”好像我们现代人在所有声色的场所里,不断刺激我们的感观,刺激我们的欲望,最后“令人心发狂”。这时很多的情绪问题自然就出现了。
现在社会物质丰富,比如,我们在餐厅里大吃大喝,可能会让自己的肠胃都受伤了,让自己的口腔充满各种的味道,没有办法感受到任何饮料、任何食物的美好,这可能也是对自己感观的伤害。甚至有人会喝到去打点滴、去住院,甚至还有人死在了餐桌上。人们不断增强的欲望,在太多诱惑时选择时难以选择,这需要老子的智慧。
老子这段话的哲学智慧,是对我们感观世界的深刻反省。它告诉我们感观是如此的珍贵,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视觉,应该珍惜我们的听觉,应该珍惜我们的味觉,所有的感观最后都是要使得心灵更丰富。如果心发狂了,如果这个心被欲望刺激到这么不安,不断向外追求,其实这个心灵可能是会更空虚的状态。
我们反省后可能会发现,“少”也许更好。因为少,才会有珍惜;因为珍惜才会感觉到可贵。我曾经参观过一次国际品酒比赛。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品酒师,别人把他的眼睛用布蒙起来,然后给他一个小小的试酒杯子,然后把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酒倒在这个小杯子里。他拿着酒杯先摇一摇,在鼻子上闻一闻,然后用舌尖慢慢地去感觉这个酒易经的道家主要哲学思想,之后他沉思了很久,停下来说:这是哪一年,种在哪个地区的葡萄酿造出来的酒,已经放了多少年,然后这个葡萄是种在向阳的山坡上还是背阳的山坡上,娓娓道来。
我记得在旁边听到的时候,叹为观止。因为他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完全准确。也许我们都不敢相信,人类的味觉有这么丰富的记忆,这么准确的判断。
后来有机会跟这位品酒师交谈,他告诉我:作为品酒师必须知道这个酒在口腔里发生的复杂的变化。一个优秀的品酒师平均每年要品尝3000多种新酒,脑子里储存了10000种以上的味道。除了品酒,还要用舌头品尝土壤,因为葡萄的品质决定了葡萄酒的品质,而葡萄的品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产地环境。所以,用舌头品尝土壤也是一名高级品酒师一项必备的技能和工作。
他说,一位好的品酒师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他可以透过美酒华丽的外表,用心来品味真正的葡萄酒。
最后,他唉了口气说: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那一刹那我被他打动了。他不只是在品酒,也是在品尝复杂的生命的滋味。生命的滋味里有过受宠的甜美,有过失败嫉妒的辛酸,有过劳动时流汗的咸味,也有过失败挫折的痛苦,也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只有都经历过了,才会开始懂得去跟生命中最深处的自己对话。
很多人其实最怕的是面对自己。我们怕孤独,怕一个人独处,怕跟自己对话。当我们能跟生命中最深处的自己对话时,我们的内心就强大了。
我们看到在西方的品酒文化里,在东方的品茶文化里,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味觉上的美好,并不是大吃大喝的状态,并不是一种直接的动物性的感观的满足,而是可以把味觉一点一点地提升,最后发生非常复杂的人生各种经验的回忆。
一个复杂的人生,经历过痛苦、哀伤、甜美、刺激、挫折、沮丧,经历人生的种种变化,最后所要追求的是一个平淡。能够保持一种平淡的心态,情绪自然稳定安宁。
三、向庄子学习以艺术人生观管理情绪
《庄子》又名《南华经》,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完美结合。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的语言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一共有三十三篇,二百多个寓言故事。庄子是个大哲学家,但他不讲理论而讲故事,他用文学的方法来表达他的哲学理念。
比如《庄子·养生主》里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有个叫丁的厨师有把宰牛的刀,用了19年还和新的一样。文惠王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在解剖牛的时候,眼睛里没有牛,我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神去体会去解剖牛。我的这个刀刃非常的薄,而牛的骨头总是有空隙的,我用没有厚度的刀进入有空隙的地方去,刀怎么会坏呢?”也就是:“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
这已经不只是一种技术了,而是“道”了。庖丁在解剖牛时,就如同音乐、舞蹈一样,是一种美的享受。
文惠王听了以后很高兴,说:“妙啊!我从庖丁这里学到了养生的道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尊重事物的本性。庄子是以养生之道来说明他的哲学理念。
庄子的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无为”。“自然”比较好理解,也就是尊重事物的本性,顺其自然。而“无为”是什么都不要做吗?道家说的“无为”其实是站在无为的立场求有为,而且是大作为。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大境界。
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就是: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禁区,我们不要去碰撞它;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矛盾,我们不要去硬碰硬。人生要有一种智慧,要“以无厚入有间”,找到合适自己的空间,别人不可取代的空间,然后不断扩展,永不放弃,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凡事都能做到“游刃有余”,情绪自然稳定,这是一种艺术的人生。
庄子的思想在后世就发展成为中国人的艺术人生观。庄子“淡然无极”的美学思想,在后世形成一股强大的“平淡自然”的审美趣味,主导着中国古代雅文化的审美价值观。中国美学的发展,中国文艺的发展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要受庄子思想的影响。比如中国的山水画所追求的就是“平淡天真”的意境。
这种追求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巅峰之作。比如,劳伦齐阿纳图书馆,坐落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米开朗基罗设计建造的。
这个图书馆让人震撼的是,简单、素朴。从天花板到窗户,素朴到几乎没有过多的装饰。简单的桌子,一个斜的台子,上面放一本书而已。米开朗基罗自己是个读书人,也希望人们走进图书馆时,能把心安静下来,在这里只是读书。读书才是重点,才是本质。
这座图书馆由美第奇家族出资建造。美第奇家族在欧洲的13世纪到17世纪是非常显赫的家族,这个家族诞生了三位教皇、两位法国王后,亨利二世的妻子和亨利四世的妻子。美第奇家族对西方的文艺复兴具有很大的影响。虽然不能说,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但可以说,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肯定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面貌。
对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作为雕塑家的米开朗基罗在建筑这个图书馆时,却没有为这个家族的显赫人物建立一座雕像。
米开朗基罗开始雕塑大卫的时候才26岁,29岁完成。而建造完这座图书馆时已经快60岁了。米开朗基罗如果不能一直保持一份平淡、自然的天性,没有淡泊和宁静,是不可能完成这座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的。
这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道家给我们情绪管理的智慧是:平淡,自然。人若能一直保持一种平淡自然的天性,情绪自然稳定平和。
四、利用阴阳哲学思维方式来管理情绪
如果问一位美国人:“你要喝什么?”
答案通常十分清楚:“咖啡。”
“要不要加牛奶?”“要。”
“加糖吗?”“不要。”
如果问一个中国人:“你要喝什么?”
答案通常相当含糊:“随便。”
就算问得十分清楚:“请问要喝茶还是喝咖啡?”
答案也相当模糊:“都可以。”
两个问答,分别代表两种思维方式。
一种是黑白分明,是非分明,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是一种二选一的思维方式,
另一种思维方式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犹如中国的太极图,是非不一定分明,表达也不一定清晰。是二合一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阴阳哲学的思维方式。
这两种思维方式,哪一种好呢?是非分明是不是就一定好呢?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是非分明,爱恨分明,要跟好孩子玩,不要跟坏孩子玩;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我们大多数人现在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对情绪管理来说有什么影响呢?
用两个小故事来说明。
有一对夫妻在海上遇到了海难,好不容易来到救生艇前,发现艇上只剩下一个位子了,这时,男人抢先一步,自己跳上了救生艇,而妻子沉入了海底。
不顾妻子的死活,只顾自己逃生,大家对这样的男人是不是十分的憎恨?
然而故事还没有完。
男人回到家乡,带大了女儿,很多年后,男人也死了。他的女儿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的日记。
原来,父母出去旅游时,母亲已患了绝症。她的父亲在日记中写道:“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是我不能,为了女儿。”
听完这个故事,大家对这个男人又是怎样的感受?还会是那种极端的憎恨吗?
世上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分出好与坏的,我们的认知能力很有限,判断能力也不足,所以经常选择错误,经常后悔,经常造成情绪不稳定。我们不是不要是非分明,而是是非难明。当一个人把是非分得很清楚的时候,他就会常常闹情绪。所以说,从小受到的是非分明的教育,让我们一生背负了太多的情绪负债。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则故事。这个故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塞翁失马”的故事。
塞翁丢了一匹马,邻居来安慰他,他说:“你怎么知道这不是好事呢?”过几个月后,丢失的马回来了,还带了一匹良马回来。邻居去祝贺他,他说:“你怎么知道这不是坏事呢?”塞翁的儿子喜欢骑马,骑着良马把腿摔断了。邻居又来安慰他,他说:“你怎么知道这不是好事呢?”过了一年,发生了战争,周边青壮年都去当兵打战,很多都再也没有回来。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却因此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在这个故事中是谁?
我们是不是那个邻居?
邻居遇到好事就高兴,遇到挫折就沮丧,患得患失。邻居所用的就是是非分明的二选一的思维方式。而塞翁知道事情往往有两面性,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所以,他可以淡定从容,情绪相对稳定。塞翁用的是二合一的思维方式。
这种二合一的思维方式所体现的也是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很多圣人先贤都是在逆境中做出了一番事业的。如,周文王被囚禁,而作《易经》;孔子一生坎坷而写《春秋》;屈原被流放,而赋《离骚》;孙子膑脚,而修《兵法》;韩非囚秦,而著《韩非子》;吕不韦入蜀,而编《吕氏春秋》;司马迁宫刑,而作《史记》……
所以,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好坏我们要合起来看。从顺境中看到危机,从逆境中看到希望。
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阴阳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周易》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为道”的“阴阳中和”的哲学思维方式,也是儒家《中庸》里提倡的“致中和”的中庸之道,也是《道德经》中所讲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