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学认为,人善心静、养血益气、善待他人不仅能令人气血畅通、美容养颜,而且可以益寿延年。阴阳学说属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范畴,是古人认识万事万物的方法纲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谈到古人所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据此,可以说矛盾其实就是阴和阳的失衡表现。
八卦对国人而言虽不陌生,但能解其要者却不多见。易道哲学解释,认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阴阳,由无极而太极,再由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象,四象化八卦。世间万物的生成演化,都离不开阴阳消长这个根本道理易经的道家主要哲学思想,闻名全球的中国太极图精妙绝伦地说明了宇宙间千变万化的事物总是负阴抱阳的矛盾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互抱、物极必反、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从养生学的角度而言,人体五脏六腑无时无刻不在寻求阴阳平衡,这个过程就是矛盾不断演变转化以达统一的过程。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体就是一个小字宙,阴阳均衡时身强体健、思维流畅,事业通达在情理之中。归根结底,做人做事一定要懂得阴阳,遵循自然规律,得道者方能万事如意、常盛不衰。
一、道家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求道为主要目的,道家认为的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后人对其总结为这几个方面: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清心寡欲、和谐存在。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先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易经的道家主要哲学思想,再是遵从道家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仍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道家提倡“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般认为是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寿不死,因此开创了中医养生学,或从考察养生学源流的角度说,寿命的无限延长说,即源自哲学,特别是老庄学说。
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及其重要的”。但他也同样认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道家迷恋于肌肉坚实、肤色丰美的青春,他们相信可以找到能够用以遏制衰老过程或返老还童的技术。”可见,李约瑟乃至许多科学史家都自然而然地将追求不死成仙的思想和服食、导引、房中、行气等各种具体养生方法的起源归之于道家和道家思想体系。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二、道家养生思想
清静无为
清净,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净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贵柔、返璞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院“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璞归真”。
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至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窑刻意》说院“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和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三、道家养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武术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明活土中,蕴含着东方哲学思想,在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深受道家阴阳学说的影响。阴阳:原指白昼与黑夜和阳光的向背而言。《说文通训定声》曰:“(阴)者见云不见日,(阳)云开而见日。”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曰:“万物负阴抱阳。”说明了阴阳是两种对立而统一的矛盾体,他们互相运转、交替的作用是宇宙变化的根本规律。中国武术史上较早采用阴阳学说来阐述技击制胜之道的是庄子,他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于阴,大至多奇巧。”以后历代武术著作大多把阴阳学说纳于武术理论中。
道家思想中主静尚柔、反动弱用的
思想影响了传统养身术的理论
道家阴阳学说从来就在武术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易经•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是混元体,半黑半白,中间是一条S形弧线分为两个阴阳鱼。白色象征阳,黑色象征阴,阴阳各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表明在常规条件下阴阳是相互纠缠和依赖,各自一方,均以对方为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共存共荣。在特殊条件下阴阳互相抗争,一方从大到小,则另一方从小到大,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阳互化,以求达到阴阳动态平衡。并指出“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推而变在其中”,认为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内家拳的创始人将太极阴阳图引入了拳技,并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的理论基础,追求:“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境界。形意拳“两仪歌形意之源,太极乃生阴阳母,动分静含两仪辅”;八卦掌转掌歌曰:“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强调走“为百炼之母,走中阴阳俱合,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并具备刚柔、虚实、显藏等相反相承的特点”。少林武术亦贯穿阴阳变化的观念:人一身矗立之间,需阴阳配合,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内外兼收,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虚实兼备等武术术语,无不以道家阴阳学说为依据,力图完整解释武术的东方哲学特征。
道家的医学理论以及导引、吐纳方法
影响了传统养身术的养生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在温饱之余,开始注重生活品质。生活的舒适、心情的愉快、身体的健康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关注的重点,养生保健之道正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追捧的对象。《黄帝内经》与其说是一部医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养生名典,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堪称预防养生的最早论述,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被历代体育养生家封为圭臬。具体分析了《黄帝内经》的体育养生思想,包括《黄帝内经》体育养生的原则院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形与神俱,摄神为先;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黄帝内经》体育养生的方法院散步以恰情;导引以通经;按蹻以宜络;呼吸吐纳;服气养身;冥思存想以祛疾避疫。
道家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观点
影响了传统养身术的审美观
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生命存在,就有健康与长寿的追求与向往。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鼻祖老子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战国中期,被后世奉为道教教祖的庄子继承了老子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编制了一整套导引、吐纳的养生方法。其“心斋”和“坐忘”二法已涉及到静功养生学的核心问题。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提出了重精,爱气,尊神的长寿观。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中认为:古之仙道,大别为三,即行气、药饵、宝精。道教在东汉形成后,将“道”解释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先天地生的神灵,天下万物的造物主。同时,又将道家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衍化为人的长生不死,认为道可以因修而得,与天地永存。
“追求道,体悟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最高境界。道家尊奉老子,其最高信仰是“道”,以信道、学道、修道、得道为目的。延年长生是道家养生的核心思想,成道必须修炼。道家养生吸取了中国古代医学和气功方面的知识并加以发展,与道家的修炼结合起来,主张性命双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复归于自然之道。道家养生以自然天道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着眼于人本身,强调自我生命活动的切身体验。道家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和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于人格的独立,所主张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道家养生思想和修炼实践体系取得了举世公认、卓有成效的练养效果,这是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对现代人愉悦精神、重视锻炼、追求美好生活,促进大众养生保健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15年国务院颁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2-2020)》(国办发【2015】32号文)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把独具特色的传统养生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从战略规划的层面确立了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及其思想在大众健康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将传统保健优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促进其在大众健康工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对发挥传统中医保健的优势,促进中医发展和增进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发挥传统养生的优势必须把握和贯彻传统的养生思想,传统养生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是毫无异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