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看《易经》,都是只关注《易经》,其实《易经》很多内容没有写出来,比如八卦跟十二地支的关系,这些都是常识,如果你不懂,你就不容易看懂《易经》。
举个例子,坤卦的初爻爻辞大家都知道,“履霜,坚冰至”,为什么爻辞会这么写呢?它有什么依据呢?其实依据就在我说的十二地支上。
我们都知道,《易经》讲阴阳变化,其实就是讲一年中的阴阳变化,春夏秋冬,所以十二地支也刚好对应了十二个月。
这里第五节 杂卦传,之所以说“履霜”,是因为坤卦的初爻爻变,那么就成了震之大象卦,震为足为履,而此时阴爻还在第一爻,是微弱的阴,也被叫作霜。
坤卦的初爻,其实相当于天风姤,也就是乾卦的第一爻由阳变阴,这是阴气出现的开始,所以《杂卦传》说“姤者,遇也”,指的就是阳遇见阴。
而天风姤是十二消息卦之一,代表的节气是夏至,正值五月,如果从天风姤开始,阴气逐渐上升,那么阴爻就会占据整个卦,成为坤卦,坤卦也是十二消息卦之一,此时来到了亥月,也就是农历的10月。
这里,我就要跟各位提十二地支了,因为在十二地支里面,乾卦正是对应了戌亥,因此这个时候,坤卦跟乾卦相遇了,《说卦传》中说了,“乾为坚冰”。
因此各位此刻再看“履霜,坚冰至”,感悟就更加深刻了,从五月微阴出现,到十月极寒,这是不可逆的过程,所谓预测未来,当你在五月知道阴气初现时,就应该做好面对十月极寒的准备。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天道中,阳消阴长,有渐进之势,因此在人事当中,也是如此,所以《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坤卦初爻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天风姤,阴还很微弱,但是阴如果不断积累,那么阳就被全部消灭,如此一来最后当然就造成大祸。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春秋战国,父子相残、兄弟反目、臣子杀君等事情数不胜数,其源头,其实早在周王朝建国时就已经种下。
前面我们稍微提了一下十二地支,下面我给各位分别介绍一下与八卦对应的十二地支。
坎下坐子水,艮下坐丑寅,震下坐震木,巽下坐辰巳,离下坐午马,坤下坐未申,兑下坐酉金,乾下坐戌亥。
十二地支对应了一年十二个月,同时也对应了一天十二个时辰,这个顺序是不变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对应11、12、1一直到10,一个时辰对应2个小时,因此子时就是11点到第二天的1点。
道家讲:“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命”,了解了上面这些东西,可以帮助各位更好地修命,天地是一个大宇宙,自我是一个小宇宙,如果不顺应外在的环境去调节身体的节奏,比如按时睡觉之类的,那么就可能出现所谓“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情况第五节 杂卦传,如积月累,终于成了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