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经 > 杂卦传 » 正文

(每日一题)孔子与《易传》关系的相关文献解读

2023-08-28 14:04

Vol.37No.32016年5月May.2016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要:学术界关于孔子与《易传》关系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史记孔子世家》相关叙述。本文认为先秦时期传本《易传》的主要内容已经存在,孔子将先前的解易资料整理为《彖》、《系》、《象》、《说卦》、《文言》五种,是《易传》早期的整理者或编纂者。传本《易传》是儒家后学进一步厘定篇目,编校文字的结果。《易纬》出于神话孔子的目的,裂《系辞传》为上下篇,分《说卦传》为三篇,增篇目《序卦传》、《杂卦关键词:中国哲学;《周易》;《易传》;易学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88(2016)03-0122-06收稿日期:2015-12-22作者简介:李学卫(1971-),男,河南汝州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易学。《史记》载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考辨(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咸阳)一、关于孔子与《易传》关系的相关文献解读学界对于孔子与《易传》关系,争论焦点集中对《史记孔子世家》的解读: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第一类观点认为《史记》所载不可靠。多数疑古派学者持此论,但仍视《易传》为儒家后学作品。台湾陈鼓应教授进一步认为《易传》乃道家学者作品。详情可参阅陈鼓应著《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及其相关文章。然《庄子天运篇》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庄子天下篇》评论儒家:道和,《易》以道阴阳杂卦传 南怀瑾,《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据此,把《易传》归之于道家作品,即便道家学者也不会认同。这类观点成立的前提,是否定《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否定《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为孔子学易的记载。陈文发表后,即遭众多质疑。司马迁乃西汉早期人物,世为史官,掌握的大量历史材料,也可接触到孔子再传弟子;且《史记》笔法严谨,这些都是后世学者无法企及的。在没有新出土文献可以证伪之前,后世学者种种学理推测不足以否定《孔子世家》的记载。第二类观点认为《史记》所载可靠,孔子曾经学易、传易。

南怀瑾的易经杂说下载_南怀瑾断卦_杂卦传 南怀瑾

这是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观点。然因对于《孔子世家》所载文字的理解不同而有若干种不同观点。《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之后,《汉书艺文《史记》载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考辨志》载有: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艺文志》所载和传本《易传》篇目吻合,但和《孔子世家》记载有异。有些学者推测,司马迁著《史记》时看到的《说卦传》为三篇,即包含传本的《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另有学者推测,司马迁著《史记》时,孔子所序《易传》本无传本《序卦入。少数学者不满足于传统说法,通过重新标点,提出新的观点。例如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将该段文字断为:卦》、《文言》。这样以“序”被解释为传本《序卦传》的简称,如此,传本《易传》仅有《杂卦传》无着落。然而,这样一来,孔子仅是《易传》的读者,而非《易传》的整理者或作者。金德建教授在其《司马迁所见书考》段文字断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序”“系”“说”当作为动词用。如此,“序《彖》”,特别是“系《象》”、“说卦《文言》”理解起来殊为困难。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作为文体,这里有“说林”、“说难”和“说卦”用法可以相互印证,而“说卦《文言》”难以理解。张心澂《伪书通考》的断句为:“序”“系”“说”“文”都是动词。如此,孔子与传本《易传》没啥关系,倒成了《易经》的整理者。陈赟教授在其文《孔子的“述”、“作”与六经》中认同这一观点:所谓“序”乃是整理编次之意,“序彖”意为整理卦名与卦辞;“系”则是重新编排、连缀、连属之意,志“系象”指(以德、义)排列连缀卦象;“说”乃是解说,“说卦”意为对卦进行解说;“文”乃是修饰之意,“文言”是指修饰卦爻辞。即便传统标点方法,也可衍生出两种观点。郭沂教授认为《易传》诸篇早于孔子而存在,孔子整理《易传》,并为其作序。将《孔子世家》所谓“序”《易传》理解为孔子为《易传》诸篇作序言。[3]然孔子自言“述而不作”,即便孔子作此五篇“序文”,弟子能够把先师言语回忆整理为《论语》,岂能将此五篇所“作”序文(郭文作《易序》)遗失?另则认为孔子是《易传》作者。这种观点将孔子“序”《易传》,笼统地等同于“作”《易传》,汉唐经学家多数持此观点。

本文认为传本《易传》的很多内容先秦时期已经存在。孔子曾对这些解释《周易》的资料进行整理、编纂,并以儒家思想进行讲解、传授弟子,可谓传本《易传》最早的整理者。孔门后学继续整理,并增入孔子讲解言论,最终形成传本《易传》。传本《易传》是儒家后学进一步厘定篇目,修订文字的结果。纬书出于神话孔子的目的,裂《系辞传》为上下《孔子世家》是最早记载孔子学易、传易的正史资料。后世述写这一文献的文辞稍有差异。《孔子世家》言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序”是《史记》中经常出现的整理文献一种说法。“系”当是“系辞”的简称。《京房易传》多处引《系辞》文为“系云”、“易系云”等,大概汉时学者常用此省称。《汉书艺文志》载“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汉书儒林传》载有“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汉书》所述孔子与《易传》关系,未用“序”字,而用“为之传”。《易纬乾坤凿度》则明言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此时,《易传》已裂为七种十篇。《周易正义卷首第六论夫子十翼》则明言孔子所作“十翼”即传本《易传》七种十篇。总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序”《易传》,到《汉书艺文志》被传为“作”《易传》。

那么,“序”和“作”有何区别呢?我们先考察《史记》中和文体连用时,两字的异同。123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序”、“作”、“述”辨析“作”本字“乍”,甲骨文为“横的刻纹”,造字本义为木匠用刀具砍斫削刻,制作器物。金文将甲骨文的缺口“V“写成“卜”。当“乍”的“砍斫制作”本义消失后,篆文由再加“人”(木匠)另造“作”,强调巧匠“人为创造”的含义。《说常见,多用为“制作”义,含有“发起”、“创设”之义。在《论语》中含义基本一样,而其中“作”、“述”对举,更有益于我们理解其含义。在孔子及其后学看来,“制礼作乐”是有德有位的圣王之事业,《论语宪 问》所谓“作者七人”。对于儒家经典而言,所谓 “经”必为圣人作。而所谓“传”,已是“述”“圣人之 意”,传授于后学,是转述“圣人之意”,已经没有 “作之意”。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九广部庠下解 声。似阳切。”“序”作为名词,先秦典籍中多指古代的教育机构,即学校;引申为“次序”、“位次”等,又 用作动词,多指“排序”、“编次”、“整理”、“有条理”、 “叙”、“叙述”、“继绪”等。这些用法在《史记》中经 常出现。“述”用法有时和“序”同义。

南怀瑾断卦_南怀瑾的易经杂说下载_杂卦传 南怀瑾

“述”“作”对举, “述”具有“继承”、“发扬”之意,和现代汉语中的“转 述”“叙述”含义接近。关于“述”和“作”,我们可以 考察以下几则文献: 《论语述而》载: 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杂卦传 南怀瑾,窃比我于老彭。” 《礼记中庸》载: 子曰: 《礼记乐记》载: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 虽有其位,茍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茍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观《论语》、《礼记》,即可领会“作者”的含义并 非现代汉语所谓文章“作者”,也不是欧阳修所谓 《系辞》以下非孔子所作的“作者”。至于现代汉语 中的“作”和“作者”、“笔者”等,和《史记》以前文献 中的“作”、“作者”的含义已经不太一样,很多近代 学者关于古代文献的考证,得出错误的结论,与不 了解古代典籍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例如,古史辩 派学者顾颉刚先生认为《周易》著作年代当在西周 初叶,但著作人已不可考。据该书原本只供卜筮之 用推知,当出于那时史官之手。 事实上,《左传》、《国语》、《论语》、《荀子》等先秦文献存在许多直接 引用《周易》卦爻辞说理的记载,说明《周易》并非只 用于卜筮。而作为“记录者”的史官,可以是现代意 义的“著作人”,然必定不是古人所谓的表立“圣人 之意”的“作者”。

现代意义的“作者”,在先秦文化 语境里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序者”“述者”“编 者”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周易》中表立“忧患 意识”即“圣人之意”的“作者”,必然是文武周公,而 不是作为记录者的史巫之徒。 史迁世为史官,著《史记》不仅“信以传信,疑以 传疑”,而且遣词造句的文法笔法尤具法度,非后世 史书可比。《史记三代世表》载: (太史公曰)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 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 “不然。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迹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 须人而生,柰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 记》的态度何等严谨。例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事迹,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 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 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 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太史公自序》载有史迁作怀着为先圣继绝学, 为先祖光宗尽孝的心态作《史记》情形: 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 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 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 汉去古不远,史迁世为史官,所能见到的史料,所能听到的传说,等等诸如此类的文献远非汉代及 汉代以后学者可比。怀疑《史记》记载的可靠性,怀 疑史迁作《史记》的态度,近于怀疑史迁的人格,必然 无法为广大学者接受,也经不起学术研究的考验。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 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