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周易本义 » 正文

河北大学中医系2015-11-28中医系统思维——《如何认识世界》

2024-02-02 12:03

河北大学中医系2015-11-28中医系统思维——《内经》如何认识世界?前言:认识是一个选择过程一、天下随时二、道法自然三、立象尽意结语:打开科学的另一扇大门前言:认识是一个选择过程系统思维,或称整体思维,是有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事物系统有不同的水平,系统模型,或认识系统也有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之分。中医系统思维最重要的特点和性质在于,它要保持和把握人身生命系统的原本状态和原本状态下的规律。所以,中医学要认识的是事物本来的原样的系统整体,可称其为自然整体,即不受人为有意干预的自然状态下的整体。西医也有它的整体观,认为西医只有分析解构,没有综合整体的说法是与事实不符的。但西医所把握的系统整体是在人为自觉干预的条件下、分析解构的基础上所得到的整体,这样的整体与中医追求的自然整体有本质性的区别。有学者称中国传统思维是“有机整体观”,恐怕不贴切。无机和有机的区别,不能说明中国和西方、中医和西医在认识原则上的根本不同,不能从本质上划清中医整体和西医整体的界限。我认为,称中国传统和中医为自然整体观比较准确。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形态和取向上为什么如此不同?这就要从人的选择说起。科学方法和认识取向,说到底,是对世界的一种选择。

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片面的。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主体的能动作用也不限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主体的作用首先在选择:选取与自己的知觉能力、主观需要和认识方法(兴趣、偏好)相对应的实际存在的信息,然后进行输入和加世界无限深广、丰富、多样。不是它提供什么,我们就认识什么,而是我们选择什么,它就向我们提供什么。认识受选择制导。(就好像我们到大超市里去购物,一定有目的,有选择。不是超市有什么,我们就买什么;是我们买什么,超市就提供什么。)选择的客观前提是,现实世界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层面性和可能性。人究竟能从认识对象那里获取何种信息,与认识主体所应用的工具——概念体系、参照系统和观察手段有密切关系,由此也就规定了所产生的文化—科学体系会有何种形态。但是,主体的选择永远是具体的、相对的、有限的。世界上没有万能的认识方法,因为任何具体事物都只能是一偏,不是一偏,就无从存在。所以一切科学方法都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一切认识方法只与世界存在的某个层面、某个特殊领域有对应关系。用具体的有限的方法只能进入与其对应的世界的某一具体层面或具体领域,而不能进入其他层面或领域。

如何理解周易的思维模式_周易的中医理论是_周易本义与中医思维

这就决定了西方的科学不可能是唯一的科学,西方的方法不可能是唯一的方法,用西方方法把握的世界(知识、艺术、宗教)不可能是全部世界,只能是世界的一个层面。而世界有很多的层面。(认识方法有如交通工具:我们开汽车只能上公路,驾飞机只能天上飞,驶轮船只能进大江大海。没有一种交通工具,什么地方都能去。)运动形式不同,决定学科分类;认识层面不同,决定科学多元。认识客体的运动形态的不同,即认识领域(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科学学科的分类,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等。同时还要看到,同一认识领域(对象)具有不同的层面,如同一事物的物质实体构成和自然整体关系,就属于不同的层面。因此,即使在同一学科内,也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方法和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医、西医同以人的生命为研究和调控对象,却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套人体模型和诊疗方式,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认为,对同一领域(对象)只能产生一种形态的科学知识体系,那实际上是否认了事物存在层面的多样性和认识取向的多种可能性。这与世界具有无限性和复杂性的观点相悖,也与认识主体对于信息具有选择性的事实相悖。综上可见,认识主体多样性的选择,决定了科学与文化的多元。

那么,《内经》用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道路?进的是哪个层面?与西方科学、西医学不同在哪里?中华文化的主流,《内经》作为重要组成,其认识世界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三项原则:1、“天下随时”;2、“道法自然”;3、“立象尽意”。这三项原则决定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原点是“以时为正”,其关注和认识的是事物自然状态下的现象层面,是发现事物自然整体的规中西文化各有自己的原点。就我的观察,时空选择是决定文化性态的原始出发点,决定文化和科学的走向。发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化具有明显、充分的空间特征,属于空间文化;诞生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则具有突出、完整的时间特征,属于时间文化。时间和空间是万物的两种最基本的性质。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空统一不可分割。但是时间和空间又是两个相互分别、各有自己的独立意义的方面。当人们面对世界的时候,不可能时空并重,而必定有所选择:或以空间为本位,从空间的角度看待时间和万物的存在;或以时间为本位,从时间的角度看待空间和万物的存在。这两种态度和做法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类都是必要的,有益的,不可避免的。之所以有这两种选择,是因为人的思维和感知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注意中心。

因此,在对待外界事物时,或以空间为主,或以时间为主,这两种作法只能分别进行,而不可能体现在同一过程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以空间为从,西方文化的主流则偏向于以空间为主,以时间为从。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就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不错,人类文明有多条源流,但中国和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明在时空选择上分别正中地站到了时间本位和空间本位这两条线上,成为人类文化对称的两极,因而在众多文明中是最具典型性和生命力的两支。其他文明则介乎其间。中西文化的不同时空选择,可以用这两种文化主流的全部表现来说明。这里只能择其一二以示。西方:在哲学上,从古希腊至现代,西方有着重空间轻时间的传统。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们在创建学说时很少讨论时间问题,而花了好多气力争辩有没有虚空。毕达哥拉斯派以“数”为世界的本原,认为由数产生点、线、面、体,再由体生出水、火、土、空气四大元素和世界万物。这意谓,万物由空间产生,而空间连接本原。爱利亚派的巴门尼德根本否认变化的可能,因而指斥时间不属于真实的事物,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只属于人们感觉中的不合逻辑的世界。原子论的创建人德谟克里特坚持主张,一切事物的始基为原子和虚空,而原子永恒不变,没有时间属性。

对西方思想影响巨大的柏拉图,认为空间是神创造世界时所使用的永恒“质料”,存在于世界之先,像是一个母体。而神在创造世界时也就创造了时间,时间只是神创世界所用永恒模型的运动影像,当然在永恒之外。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时空理论以动力学为基础。他肯定了时间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永恒性。但是他强调空间位移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而时间本身不是运动,时间不过是空间位移的计量。亚氏的时空观一直影响至今,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视时间为空间的第四维:时间是为了说明物体的确切位置。西方传统艺术以表现审美对象的空间美为主要目标。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主张美产生于数的和谐,美由数的一定比例决定。由此西方艺术把与美相关的数规定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比例,如 “黄金分割”。这样的美属于空间美。 古希腊美学的中心之一是崇尚人体的形体美。但不重视表情。 西方建筑多借鉴人体的比例和度量关系。 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是“光影”和“透视”,以造成强烈的 空间效果。然而只有当时间处于停止状态时,才可能有再现于画布上 的固定的光影和透视。其空间效果的取得是以牺牲时间为代价的,因 为画面通过光影和透视再现的世界,只能是时间为零的世界。

周易本义与中医思维_如何理解周易的思维模式_周易的中医理论是

西方经典绘画和雕塑,以严格的人体解剖为基础。 中华传统艺术,以“气韵生动”为灵魂,力求展现生命韵律之美, 即音乐流动之美,主张美产生于刚柔、进退、开合、动静、虚实、往 来、消长等阴阳关系有节律的推移。气韵就是生命,流动之美就是时 间之美。故中国传统绘画重传神而不重形似,妙在似与非似之间;中 国古代建筑采木土结构,木主生,土主运化,重在屋顶羽翼之美。 可见,西方人喜欢的是静态美、形体美,中国人喜欢的是动态美、 韵律美。 在科学方面,主要研究空间数学关系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被 公认为西方科学思想的源头,其公理演绎式的逻辑思维形式一直影响 着西方学术的发展。西方最发达的学科是物理学。牛顿力学、电动力学、相对论、量子场论等都主要是研究空间属性。近现代西方科学的 最大成就是对物质结构的研究,物质结构系事物的空间本质。现代 系统科学虽然将关注的重心转移至时间,但所采用的方法和立场仍然 是以空间为本位的。西方的生命科学、进化论、各种史学理论几乎皆 如是。 西方传统思维对时间的淡漠和疏离,影响巨大而深远。如爱因斯 坦说:“对于我们这些坚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 别,尽管老缠着我们,不过是一个幻觉而已。

”(见[英]柯文尼《时间 之箭》)英国的大科学家、哲学家罗素说:“在某些感觉中,时间是一 个无关紧要的表面特征,过去和未来都必须像现在一样得到真正的承 认。而从时间的奴役下获得解脱,实质上就是哲学思想的解放。”(罗 素:《玄想与逻辑》,见威特罗《时间的本质》) 中华:华夏古代学术从“观象授时”起始,很早就形成了“以 时为正”的观念。 谓合于时则正确无误。段玉裁:“《释诂》曰: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说文解字注》)为了使众民合于时正,尧命 羲氏、和氏,谨遵天数,推算日月星辰,制定历法,告时令节气于民。 中华学术的源头是《周易》,主要功用在于“彰往而察来”。王弼: 变。”(《周易畧例》)《易传》:“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随彖》)“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彖》)“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文 言》)“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无妄象》)“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变通者,趣时者也。”(《系 辞下》)六十四卦所揭示的正是自然与人事的时间历史规律,其核心 思想可用“与时偕行”四个字来概括。 中华古人视宇宙为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而不是既成万物的并 列杂陈。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见吉凶,吉凶生大业”。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老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 过程,意谓“道”就是“生”的过程,就是不断逝去又不断来临的时间。 10 中华古代天文学十分发达。天是自然界的最高概念和总称,其直 接的显现是空间,但中国人对天的感受是“时”,称“天时”。天时带 动地利。中华天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测算历数。截止到太平天国,历代 政府颁布的历法达 102 种之多。春秋时测定太阳的回归年为 365.25 日,误差只多11 分14 秒,比西方早了500 年。中国传统农学取得辉 煌成就,注重农时是其第一法宝。 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表明儒家和易学、 道家一样偏重从演生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和万物。 孔子:“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孔子继承并发 扬了“以时为正”的传统,强调天道、人道因时而变,与时偕行周易本义与中医思维,故 曰“君子而时中”。中道与时相统一周易本义与中医思维,“时中”即以时为正。孔子是知 行中道的楷模,与时偕行的典范,所以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