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九宫源于先天八卦
九宫理论至迟西汉时期已经成熟。
1977年春,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M1)出土的太一行九宫占盘。
太一,又称作太乙,是北极的人格神称谓。在古代,最初是太阳为中心的宇宙观,由此而发展出自甲至癸的十天干的符号抽象,这就是传说中十个太阳的来历。十天干阳干阴干一组,分为五组,以木火土金水为序,而五方神,五帝说等也据此而来。
此外,以前占筮者被统称为日者,因为包括天干与地支都是描述太阳运动和周期的。换手二十四节气,其实与月亮的周期无关,完全由太阳在黄经上的位置决定。
再后来,人们注意到所有星辰都围绕北极而动,于是太一取代太阳成为中心。
《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刘伯庄云: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淮南子·天文训》:“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微宫者,太一之居。”《易纬·乾凿度》郑玄注云:“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
因为先入为主,所以我们习惯了洛书的九宫数与后天八卦的捆绑关系,但其实,九宫数和先天八卦的关系更为密切。
先看一下八卦的两种不同系统:
八卦当然都是一个八卦,是八个符号组合,是对时空的抽象。八卦分先天和后天,主要是指它们排列次序和位置的不同。
昌明所谓先天八卦的最重要人的是北宋的邵庸,而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承认和使用了这种说法,有人以为宋代之前,汉唐没有明言所谓先天学者,认为邵庸是自己创造了所谓“先天易学”,托古以名之。
但反对意见认为西汉时已有无天卦位,比如《焦氏易林》中的取象。所以李之才邵庸所学不过别有所传。
因为《说卦传》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之句,邵庸认为这说的就是先天八卦,也即伏羲八卦,而“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一段,则是指的文王八卦,即后天八卦。
我的看法是,先天八卦当然是早已有之的。不过是邵庸又把它申明光大了。
八卦两两相重成64卦,而64的卦序排列,大约有几种:
第一种是传世本周易卦序,孔颖达谓“两两相偶,非覆即变。“也即来知德说的非综即错。上经三十卦,以乾坤始,以坎离终,下经34卦,以咸恒始,终于既济未济。此种排列极具哲学涵义,我以后再说。
第二种有关卦的排列顺序,是京房一系。自下而上逐爻变化,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各统八卦,共分为八组,每组八个,称为八宫卦,今天占筮体系基本是这种。
第三种是《推背图》应用的一系,即乾坎艮震坤巽离兑,后天八卦的模式。
第四种是马王堆汉墓的帛书易体系:先上卦再下卦,以乾艮坎震坤兑离巽为序。
第五种就是洛书九宫之序。我推测这可能就是坤藏或连山一系。
我们知道,《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首艮,即重艮卦,坤藏首坤,而周易以乾卦为首。
传世本周易的卦序是以乾坤始,以既济未济终,有人以为这个卦序可能是孔子排的,但孔子自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夫子恪守古典,一生以整理传承经典为事业,不可能擅自更改而不明言。这个卦序的秘密,我另专章破译。
《说卦传》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术士所习用最多的易--京房易卦序,就严格据此而来:即乾,震,坎,艮,坤,巽,离,兑,换成人物取象,依次是父,长子,中子,少子,母,长女,中女,少女序列。而马王堆汉墓帛书易序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即父,少子,中子,母,少女,中女,长女。
而连山易,坤藏易的卦序,自孔子之后,世皆未知如何排列。
我以为九宫非常可能来自于坤藏。而坤藏的卦序,极可能就是坤巽离兑艮坎震乾。只不过九宫又加了一个中宫。
我们把九宫与先天八卦加于一起,如下:
4兑
9乾
2巽
3离
7坎
8震
1坤
6艮
千百年来人们目不见睫,只因一直囿于后天八卦与九宫的叠加排列,有了先入之见,现在我们按数字的次序排列一下:
1坤,2巽,3离,4兑,5中宫,6艮,7坎,8震,9乾。
这正是坤巽离兑艮坎震乾之序。换成人物,依次为母,长女,中女,少女,少男,中男,长男,父。
这种排列是从坤开始,到乾结束,当然是重坤,重阴的。而九宫向来为隐秘之学,历为兵家阴谋家所重,倒颇合其理。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是道家传承了很多的遁甲之学。
这也能解释现在遁甲的阴盘为什么用梅花易数的年支加阴历月日再加时支除以9的余数起局,它们的渊源就在这里。
梅花易数本身也是道家的东西,用的就是先天卦数,只不过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顺序。而洛书九宫我说过了,是用的坤一巽二离三兑四中宫五艮六坎七震八乾九。
所以我曾经自创阳盘九宫之法。而梅花易数,也使用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离六兑七乾八来起卦,也颇准确。如果明白了原理,尽可以自创家法,但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不过后来我突然注意到:太一的“坤一巽二离三兑四中五艮六坎七震八乾九”的序列虽然以坤阴始,其实更进一步说来,它是记录的一个阴消阳息的过程。所以更切合冬至阳生直至夏至阴生的天道进程。这其实也可以说是重阳的。
我在别章专举一例说明梅花易数。
我所谓阳盘九宫,即以乾震坎艮兑离巽坤为序,再排一个九宫,这才是真正的二八易位,一九互换:
8兑
1乾
6巽
3离
3坎
2震
9坤
4艮
这种九宫,可以叫他阳盘,因为它首乾而末坤,当然是重阳的。但如果计算它的行列式,则得出的是-360。似乎这才是阴,才是逆天而行。
如果把16,27,38,49,与中宫5连接为线,则是反戈麦丁纹理,纳萃就是以此为图腾和LOGO的。与之相反,则是佛家的万字纹。
如果我们细考量乾卦和坤卦的性质,其实阴阳不过是相对的。比方说乾,虽然是三个阳爻,但乾为天,天是什么呢?天其实是不可见的。“魂归于天”,这个天,也许就是暗物质暗能量。我们现在知道,宇宙中可见物不过4.9%,其余皆是不可见的。
乾坤之道,一张一闭,乾可能是宇宙大爆炸和扩张之力,而坤则为万有引力。乾为天,坤则为地,在人身为脾胃,在笔划为横勒,如果是在武术中,形意拳即以横拳为土。
孙禄堂《形意拳》:“横拳者,属土,是一气在人体中的团聚。万物土中生,脾为人体中之后天之本,营运五谷滋养身体,所以腹内之土是脾,在拳中即为横,指身体中先天之意一动即为横,横是拳中万法之始,是太极一气,是拳中之土。横拳属土,为浑圆一气,其形圆,所以其性实”。
下面再说一下八卦的中间,为何有一个中宫。
《易纬·乾凿度》郑玄注云:“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自此而从于坤宫,又自此而从于震宫,又自此而从于巽宫。所行半矣,乃还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于乾宫,又自此而从于兑宫,又自此而从于艮宫,又自此而从于离宫。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太一之宫,而返于紫宫。行起从坎宫始,终于离宫也。”
郑玄又注说:“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也。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 认为太一之数从一到九,分阳进阴退变化而运行于九宫之中,九宫各宫纵横奇斜相加,都等于十五。
郑玄学自马融,《后汉书·郑玄传》:“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示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东汉神秘术数与图纬之书流行周易说卦是说的后天八卦吗,郑玄“善算”,虽可能有自得之说,但马融语“吾道”,则郑玄得的,还是马融处居多。所以此注可算当时的通行看法。
由此,就有两个可注意之处。
一是这似乎更加显示,九宫数的进退,即阳进阴退,源自于易的九六阴阳之理。易的阳爻即称九,阴爻即称六。以九为老阳,六为老阴,筮法逢九六即变,这是通识。
所以我以为非常可能并非是系辞说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先有河洛之数而才有易经,而可能恰恰相反,是先有八卦,后有九宫理论。
第二个,就涉及到遁甲和非遁甲的两种术数派别。
遁甲,也就是将甲隐藏,表面看来,这样做九宫就可以纳十干。但我早年读乾坤凿度,即颇以为遁甲不合郑玄所注之法。考郑玄所注:每四而返中宫,则现行的奇门遁甲,恰好少了一次回中宫的步骤。
河图中宫是5和10。而洛书无10.这个非常不合理。因为九宫图有两个明显的性质,一个是各向的和都为15,15是12345的和,而的和,则为30.第二个特征:在河图上最为明显。而河图一变,即是洛书。
这就是“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
一六为水数,二七为火数,三八为木数,四九为金数,五十为土数。小数为生数,大数为成数。
但洛书九宫的10哪里去了?
其实也在中宫。
如果我们按郑玄所注,每四还于中宫,则坎宫起1,坤宫起2,震3,巽4,坤5之后,乾6,兑7,艮8,离9之后,又已经走了四步,应该还于中宫了,恰好是10.
如果按这个规律,则现在的飞宫小奇门,才是正确的太一行九宫的方式。十数年前,我颇以所发现者自得,后来才知道世已有之,就是由霍霏然先生传的张冠武先生的飞宫小奇门。可见世上尽有所见同者,大部分东西,并未失传。
5(10)
关于飞宫小奇门周易说卦是说的后天八卦吗,我另辟专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