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第二十
坤下巽上
观为观示、观仰的意思,也就是在上位者观示在下位者,而在下位者观仰在上位者。观卦由坤、巽两卦组成。
从卦象来看,坤为地,巽为风,下坤上巽代表风行地上,普遍地与万物接触,有广为观示之象。从卦德来看,上卦巽体为入,代表君王在上发号施令;下卦坤体为顺,代表臣民在下听令顺从;也就是君令深入民心,万民顺从。再从爻象来看,两个阳爻位于四个阴爻的上方,表示阳刚君子居于尊位,而为众多阴柔小人所观仰。观卦强调君王应当向上观仰天道,向下观察民俗,以身作则,行不言而化之教。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盥”是祭祀之前先行洁净双手的礼仪。“荐”是呈奉酒食以享祀神明的礼仪。“颙(yòng)若”是有威严的样子。君子的言行举止作为天下的表率,必须十分恭敬庄重,才能使万民观仰,而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上位者观示天下之道,应当如同进行祭祀宗庙之初,先行盥礼一般,心持诚敬。古时祭拜宗庙,须先行盥礼,祭典刚开始人心最为诚敬,最为庄严。至于呈奉酒食的荐礼,往往由于礼数繁缛,以致人心渐次散漫,其诚敬与庄严便不如初始进行的盥礼。君子唯有时时刻刻保持行盥礼时的庄敬,才能将心中积存的诚信外显为威严的仪态。如此一来,即使不以言词教导,光凭诚敬的心意与威严的仪态,仍然能收到感化人民的成效。九五为观卦的主爻,四个柔爻皆与九五相观,不言应、比关系。
例解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意思是说君子必先心怀庄重,才能对外表现威严,这与观卦“有孚颙若”的道理不谋而合。倘若内心庄敬而仪表威严,万民观仰之后,自然受到感化;否则,行为轻浮而缺乏诚信,纵然三令五申,也难以得到人民的信服。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初六以柔爻居阳位,处于一卦的最下方,有孩童之象。初六才质柔弱,距离九五君王最为遥远,所以为“童观”。“童观”比喻初六对于九五君王的治国之道茫然而毫无所见,也就是指小人平日受用于君子的治国之道,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小人”意指不了解君子之道的市井小民。“小人无咎,君子吝”的意思是,占筮的人如果是小人,则得此爻并无过错;如果是君子,则应感到羞吝。
例解春秋时代,子产在郑国执政,使城市与乡村有所区隔,上下尊卑各有职责,田地有灌溉的沟渠,庐舍和耕地互相配合。政策刚推行时,百姓抱怨说:“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费,丈量我的耕地而征税。谁肯杀死子产,我就帮助他。”但几年后,百姓又感激地说:“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土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郑国百姓起初不了解子产的苦心,正所谓“童观”,但终能得到政策的嘉惠而诚心信服子产,这就是“小人无咎”。
六二隽观。利女贞。
“隽(kuī)观”指由屋内往屋外窥视。六二以柔爻居阴位,处内卦中位,具柔顺中正之德。六二以阴柔之质居内卦而观仰九五,有“隽观”之象。六二观仰九五君王是自屋内往外窥视,只能看见一部分,无法得知国家政事的全貌。然而,六二具有柔顺中正之德,若能以女子贞正之道顺从九五则为有利。
例解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1332—1382)向以贤惠着称,她时时提醒太祖要爱民如伤。马皇后虽然不了解朝政的全貌,仅能由太祖口中得知一二。但她总能以旁观者的角度,委婉劝谏太祖,赢得臣民的爱戴,正所谓“隽观,利女贞”。
六三观我生。进退。
“我”指九五。六三以柔爻居阳位,才质柔弱,却好用刚强,位于上下两体的交际处,又值阴长阳消的时候,必然有强烈的上进念头。但是,六三衡量客观情势,观仰九五的作为来决定自身的进退,终于决定退而据守本位,因此没有背离常道。六三如此决定是因为九五“大观在上”,以中正之道观示天下,虽然没有以言词法令训诫,人民仍自然接受教化而无不顺从,正如风吹过草上,草随之倾倒一般。
例解《太平广记》所记载的唐朝传奇故事“风尘三侠”里,虬髯客在与李世民接触后,毅然放弃逐鹿中原的宏愿,转向海外发展。这是因为李世民在当时虽非皇帝,却已散发出领袖魅力,天下豪杰纷纷效命,民众奔走相告传说他为“真命天子”。虬髯客观仰李世民果然器宇非凡,自知无法与他争锋,因此决定退让。这正是观卦六三“观我生,进退”的例证。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六四以柔爻居阴位,当位得正,且邻近九五君王,得以亲自观仰国家大政的盛德光辉,且顺从具阳刚中正之德的九五君王,所以为“观国之光”。君王贤明,则人才都愿意为朝廷效力,辅弼国政。六四既然仰观九五君王治国有方,应该成为君王的幕宾,陪侍在君王的左右周易八卦坤下巽上,以贡献一己之力,所以说“利用宾于王”。
例解唐朝前期国势强盛,得力于贤明的君王能任用贤士,虚心纳谏。读书人观仰君王有心求治,都愿意晋身仕途,竭尽所能,为国效力。在唐代的盛世期间,先后出现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狄仁杰、姚崇、宋璟等贤臣。这些人殚精竭虑,奉献所长,不但留下了良好的政绩,也赢得了贤名,正是爻辞所说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我”指九五。九五以刚爻居阳位周易八卦坤下巽上,得上卦中位,是观卦的主爻,是《彖传》所指的“大观在上”。九五以中正之道观示天下,是在下的四个柔爻所观仰的对象,所以有“君子”之象。九五身为君王,天下的兴衰治乱与君王的言行息息相关。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风和草可分别比喻为君子之德和小人之德;正如风从草上吹过,草必随风仆倒一般,君王若能以中正之德教化人民,则民风自然淳厚。所以,九五君王应当一方面观示在下臣民,一方面不忘时时省察自己,要求自身的言行都符合阳刚中正之道,才能免于过咎。如此一来,臣民必能观仰君王的治国之道而自然受到感化,这就是《彖传》所指的“下观而化”。
例解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舜之所以无所作为而天下却大治的关键,在于舜能秉持恭敬之心,随时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于正道。孔子又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要在上位者能依从正道,百姓自然也乐于追随,这就是“观我生,君子无咎”的道理。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上九以刚爻居阴位,处于九五至尊的上方,虽然不居官位,没有处理政事的责任,却也是四个柔爻观仰的对象。上九比喻不在官位的贤人,他的道德学问足以受到天下万民的观仰,怎么可以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呢?“观其生”的意思是上九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合乎君子之道,才能避免过咎。
例解东汉初年淳厚的士风向为后世所称美。除了在朝的士人能讲真话,行正道外,在野的贤士更致力于修养品德,充实才学,成为天下人的表率,正所谓“观其生,君子无咎”。由于这些在野的贤士始终坚持君子的正道,因此即使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儒家的道德理想始终仍在民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