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骅饰孙中山
文 清饰宋庆龄
作者提供
在海内外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候,电视剧《辛亥革命》作为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为中国观众奉献了百年辛亥最具纪念意义的扛鼎之作,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所有纪念辛亥革命的影视作品中,这无愧是一部大作力作而独领思想和艺术的风骚而为社会大众所称道。这部作品不仅对此前某些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形象歪曲的作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了廓清,而且为帮助广大观众全面理解和认识辛亥革命提供了一部真正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教材。正如很多网民在网上留言所说:以前我们对孙中山的印象是虚无缥缈的,看了电视剧《辛亥革命》才知道,每逢重大节日为什么天安门广场要竖起孙中山先生画像,为什么许多城市的公园街道,都以中山先生的名字来命名。那是因为孙中山是一位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英雄,他所领导的革命,不仅决定了百年中国的历史走向,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进行了思想的奠基和舆论的铺垫。因此,这样一部作品的呈现,不仅是对百年辛亥革命的最好纪念,也通过电视剧这样一种艺术形式为中国革命历史留下了一部足可以传之后世的形象化的教材。
电视剧《辛亥革命》一经播出,在网络上热评如潮,被称为年初以来最受观众欢迎的影视作品,在当今电视剧每年以数万集作品生产,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的背景下,《辛亥革命》何以引起社会大众的如此热评,我以为这是特别值得研究的现象。
首先是对理想信仰的由衷赞颂,这是这部作品极为重要的看点。在今天这样一个日趋市场化的时代,对理想信仰缺失的忧虑已经成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之忧,成为中国亿万百姓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今天,当世界正以羡慕的眼光看待我们中国的巨大变化,当我们的许多经济数字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时,当普通老百姓也可以享用过去只有达官贵族才能享受的美味大餐时,我们相当多的人常常觉得自己缺乏真正的幸福,我们缺什么呢?那就是缺理想信仰,缺先辈那种因理想信仰带来的精神的无穷张力,缺那种因具有理想信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自豪和发自心底的幸福感、安全感。许多有识之士面对丰富的物质生活的今天,常常发出精神贫困苍白的忧虑。《辛亥革命》恰恰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回答了社会大众的隐忧。对理想信仰的赞颂,是这个作品最具光彩的部分,许多情节催人泪下,让人看来心潮澎湃,有让人荡气回肠的审美感受。比如,陈天华为追求信仰而奋身蹈海,徐锡麟慷慨悲壮为正义牺牲,秋瑾在敌人追剿的危险情势下明明可以脱险,却大义凛然引颈赴死,还有林觉民面对死亡的无所畏惧,这些情节细节都写的气壮山河,感天动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就义,可以说是整部作品张扬理想精神的高潮,作品以电影画面和诗一样的语言把先烈们为理想而慷慨赴死的精神写得撼人心魄。这些画面的真实再现,让观众在为先辈的英雄壮举发出由衷赞叹的同时,也发出由衷的深刻反思,那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仅仅有了物质的富足还是不行的,要有理想情怀,要有对信仰的不懈追求。没有这些,我们就没有精神的支撑,一些人就会放弃高尚选择低俗,一些人有了权便会滥用,一些人有了钱便会追求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正是贯注于整部作品中的理想主义精神,使《辛亥革命》在不动声色中表现了信仰这样一个重大的思想主题,从而也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非常强烈的现实观照的意义。我认为这是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当代观众审美认同的重要原因。
第二是对中国一代知识分子人生的成功的艺术表现。不论历史和当今,知识分子永远都是社会先知先觉的一部分,但同时,它们在革命大潮到来时,或者因革命遭受挫折,或者遇见生与死、名与利的诱惑,往往出现动摇。一部《辛亥革命》,把中国一代知识分子这种两面性表现得活灵活现,这是整部戏最耐人品味的篇章。辛亥革命中的人物,应该说绝大多数不是出生在贫苦的下层百姓,他们大部分都有殷实的家庭,都有相对富足的生活环境辛亥革命的感受,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环境,他们才有读书的条件,才最有可能最先接受新思想,最先对社会作出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当革命大潮到来时,由于他们缺少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就很容易发生动摇,有的甚至最终走向革命力量的对立面。《辛亥革命》这部戏写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属于一类,他们一开始就站在清末文化和思想的制高点,是有贡献的历史伟人,但维新变法以后,他们很快成了保皇党,顽固地反对推翻帝制,坚决反对中华民族走向共和。因此成了旧制度的卫道士。章太炎、邹容等摒弃了康梁的君主立宪之路,选择了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大道。因此邹容写出了《革命军》那样的战斗雄文。有趣的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章太炎最后又与孙中山分道扬镳。作品浓墨重彩讴歌的是秋瑾、徐锡麟、林觉民那样坚定的革命者。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了一种高尚的理想精神。表现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时,《辛亥革命》公正地评价了人物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某些人的蜕变给革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包括对汪精卫这样的人物,作品同样没有简单化,当他不惧生死、写下血书,立誓要刺杀摄政王和满清官僚时,确实是满腔热血,有不乏感人之处,但一旦遭受挫折,在官僚们用权利和享受去满足他的私欲时,他便迅速滑向反人民的一面,一个本来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迅速成为人民的敌人,以致最后堕落为背叛人民和民族的大汉奸。正是通过电视荧屏对中国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成功再现,为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提供了一份非常难得的标本。对知识分子的成功表现,也使《辛亥革命》这部电视剧,成为自有电视剧艺术形式以来,表现知识分子最为成功的篇章。作者写出了知识分子性格的复杂性和两面性,我认为这部作品超越了作者自身以往的创作,是客观表现和刻画人物的一部成功之作。它不仅为社会提供了艺术鉴赏的价值,也提供了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价值。
第三是作者站在唯物历史观的角度,善于把握历史的本质和主流。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可以站在不同的审视历史的角度,找出自己可以自圆其说的历史结论。这就是此前某些表现辛亥革命题材的同类作品,简单看貌似合理,似乎也能自圆其说,但却经不起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行检验,极个别的作品,甚至是在公开贩卖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民族利益相悖的东西。衡量和评价作品,其评价的唯一标准是看它能否揭示历史的本质,能否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和主流。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欺骗社会,是在动摇人们的价值观。《辛亥革命》评价人物和事件,应该说作者准确地把握了历史的本质和主流,充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观赏这样一部作品,我们对辛亥革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辛亥革命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是怎么描述也不过分的。因为辛亥革命以前的所有运动,从某种意义上都是在围绕夺取皇帝的位子兜圈子,打倒一个皇帝,无非再上台一个新皇帝,而辛亥革命彻底地动摇了中国人数千年以来对皇权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推翻了皇帝的宝座,从而结束了2000年来的封建君主制。这部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评价认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功绩,但它最终没有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性质,革命的成果后来被袁世凯窃取。二次革命失败后,武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蔡济民感叹道: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应该说这是最形象的写照。孙中山几经困扰,最后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革命的结局和贡献,那就是让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继续思考: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一大批最优秀的文化先驱,举起新文化的大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中国迎来了真正的思想大解放。同时也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不仅北洋政府不可能实现,国民党政府更不可能实现,只有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才有条件实现孙中山的政治理想,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们的理想,而且大大发展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这部作品,作为理解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至今的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说到这部作品的创作,到《辛亥革命》为止,王朝柱同志基本完成了他的中国革命史诗序列。从《长征》《延安颂》《解放》《解放大西南》《周恩来在重庆》《八路军》等到《辛亥革命》一系列堪称史诗性的作品,王朝柱倾一人之力创作了中国百年历史的形象化史诗。这些作品,都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情怀辛亥革命的感受,高奏了一曲曲英雄主义的颂歌。王朝柱作为一个退休老兵,一个人写出了如此多反映中国革命史的剧作,被业内称之为“王朝柱现象”。他凭着那种特有的军人意识和国家情怀,把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的精神之魂贯注于他的作品之中。他凭着满腔热血和忠诚在传承着我们国家社会的主流精神。如今,包括国防大学在内的许多高等院校,已经把像《长征》《延安颂》《解放》那样的电视剧作为军史党史甚至战史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教材,这足见这些作品的历史价值所在。在热诚祝贺他的《辛亥革命》创作成功的同时,也真诚祝贺这位70岁老汉为他的革命史诗系列再添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