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图书馆里有一套《易经的智慧》,颇感兴趣,就借过来了。这本书真好!
这本书是曾仕强先生著作的。我以前曾拜读过曾先生的《沟通的艺术》。
这套书共六本,144集,集集都是经典,读起来给与人很多启迪。
我们先看一看第一集《阴阳之道》。
开篇写到《易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其思想精髓“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经》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易经》的智慧是怎么产生的,曾先生告诉我们,是人想象出来的。
谁这么有智慧啊?
对了,是伏羲氏!伏羲氏是谁啊?当然是那个喜欢动脑筋的那个人!他想的是“万物从哪里来”。
他看到太阳从东方拉起来,然后从西方下去,他就知道了天底下有一种力量把太阳从东方拉起来,往西方拉下去,这股力量就使得万物都受到它的影响,好像它就是宇宙的根源。
伏羲氏很想用文字把他的思路来表达出来,但当时文字还没有诞生,怎么办呢?
就用线把这个神秘的力量表现出来,这个线就是一个图形,或者叫做符号。这个符号就代表那股力量,所以这一画意义重大——开天辟地。这一画就是这个被想像出来的一套系统的总根源,叫做太极。见下图:
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伏羲上观天文,下查地理,思索好久,终于一画开天地。这一画就是太极,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从太极中发出来的。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正一反,一上一下,一阴一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两”两就是分了。
伏羲氏还认为,一还是一,只是有时候是一,有时候一会变成二,就好比一根木头,我们不去动他它,它就是一根木头,把它折断,它就变成两小段,所以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可以变成阳,阳阳可以变成阴。
伏羲氏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如果阴是阴,阳是阳,那么阴阳不协调,不配合,那么就会出现二心,出现二心力量就会分散,秩序也就会乱了。所以,大家齐心协力,合二为一,力道就会变的很强。因此,易经认为,阴阳是太极发出来的,而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成阳,阳极成阴,彼此间互动合一,密不可分的,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的变化无不在告诉我们,世界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物种多元化,有不同的因素互相激荡,互相作用。如果物种一元化,或者单极化,只剩下人类,人类也会死亡的。用哲学观点说明,没有矛盾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是死路一条,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人对于阴阳很接受。如果讲一,就是太极,如果讲二,那就是阴和阳。见下图:
《易经》给我们“一内含二”的思维,也就是一生二,这些都是事实,当然,西方的二构成一也是事实。可是这里面就有“生”和“分”的区别。分是什么,就是分开,难怪西方国家为什么那么小,它们就是分分分分出来的,而我们就是一直生,生生不息!
西方人认为一会分裂成两个,因为他们一直认为一是由两个东西构成的,二构成一,他们都是两个合成一个,所以也容易分成两个。
西方的家庭也是由丈夫和妻子构成,意见不合就可以离开,以二为中心。这是他们的观念。所以西方重视分,分大于合,分到最后,西方会变成社会人群最小的单位是个人。
中国人不是这样,我们认为,一内含二,以一为中心,一个家庭必须要有夫跟妻才算家庭,只要分开,剩下一个,就不算家庭。所以,中国人认为合中有分,怎么分都离不开合,合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无论怎么样分裂,到最后都是要统一。我们认为社会人群最小的单位是家庭,而不是个人。
西方人看地球,看到最后就一个结果,就是一分为二,细胞分裂成两个,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十六,十六为三二,这样无穷无尽的产生万物。但我们中国人认为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看看,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思维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一生二,很简单易经里的哲学感悟,太极生两仪,分为阴阳,二生三,三就是三才,天、地、人。三生万物,这个三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很重要的。其实就是说,一是太极,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源;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互动的过程,如此以来,自然可以生出万物来。
《易经•系辞》中写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就是说,世界是有由一构成的,但这个一不会一到底,否则就不会由有变化了,更不会有万物了。当然,光是有阴有阳,如果阴阳不互动,也不会能发生作用,所以我们知道,阳和阴一定会碰在一起,阴会和阳化合一起,这样才能万物生,变成四象。
四象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拿一天的气温来谈谈。早上起床,太阳已经出来了,但不觉得热,因为上面的太阳虽然是热的,但热量还没有完全照到地面上,大地还是凉的,所以早上叫少阳。等到中午,上面下面都热了,叫做老阳。到了黄昏时,虽然大地还热,但上面已经开始凉了,所以黄昏叫少阴。到了晚上十二点易经里的哲学感悟,上面下面都凉了,叫做老阴。一年四季也可以用四象来看待,春天是少阳,夏天是老阳,秋天是少阴,冬天是老阴。其实,不论什么,我们都可以用“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看待所有的变化。见下图:
本篇到此为止,有空我们再谈第二集“八卦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