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以体用一源思想进行仁的诠释之中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是朱熹对《论语》“为仁之本”之“仁”的诠释。朱熹于1172年43岁时承继、综合孟子和程子仁的义疏,在《仁说》中以“心之德”“爱之理”说仁,在1177年其48岁成书的《四书章句集注》中,明确以“心之德”“爱之理”定义仁:“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以下是与标签“ 孟子思想”相关联的文章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是朱熹对《论语》“为仁之本”之“仁”的诠释。朱熹于1172年43岁时承继、综合孟子和程子仁的义疏,在《仁说》中以“心之德”“爱之理”说仁,在1177年其48岁成书的《四书章句集注》中,明确以“心之德”“爱之理”定义仁:“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除了“漏校”之外,还有些古本阮元当时没见到,例如《周易正义》单疏本,《周易注疏》八行本,《尚书注疏》单疏本、八行本、宋魏县尉宅本、蒙古平水本,《礼记正义》八行本,《论语注疏》蜀刻十卷本,《孟子注疏解经》八行本等,从而限制了校勘质量。这是规划《十三经注疏汇校》的学术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