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司的人员组合应该是简而精,组合原则可以参考《易经》的“八卦人”。
领导者、决策者应选择什么气质的人?
作为一个领导者、组织者,应该挑选像《易经》乾卦一样的人,因为乾卦像天,秉天之金气,故性刚健坚正。这类人多心胸宽广,富于远见,且稳重自持,组织力强,具有领导者的素质。但这一型人往往有虚伪、虚荣心、自尊心强的一面,甚至以我独尊,非我莫属,又应加以注意。这类人的外表特征多是宽额面白,骨大体魁,个头中等。
公关、外交人士应选择什么气质的人?
搞外交和公关的人应选像巽卦一样气质的人。因为巽卦气质的人像风,秉天之风气,风性属阳主动,所以该型人好动性急,敏捷能干、思维灵敏、善于外交、善于商务谈判,有外交家的素质。但风性善变,不稳定,时而柔顺,时而又刚犟,而且此类人的弊端是多疑善妒,心胸偏窄。这类人的外表多为面青体瘦,身稍长,或小巧玲珑。
出谋划策者应选什么样的人?
给公司出谋划策的人应选像坎卦气质一样的人,因为坎为水,水性下沉,故坎卦人高度内向。这类人特点是多阴而沉静,城府较深易经是智慧的象征,且善谋,长于心计。他们的耳朵特别灵敏,善于暗中聆听、观风向。所以,用他们出谋划策最好。此型人还有易消沉、抑郁或阴险、诡秘的弊端。这类人外表特征是面黑、体瘦、个中等,目深耳大。
实干者应选什么样的人?
一个公司应有一些实干的人,这样的人应选像坤卦一样的人,坤为地、为母、柔顺利贞。《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明坤卦质人多宽容厚道,勤恳实干,安详谦虚,具有实干家的素质,他们的气质比较稳定。但这类人反应较慢,言行较迟缓,对新鲜事物欠敏感,有时会出现与世无争、安于现状的缺点。他们的外形多为面黄、头大,个矮敦实,脉缓,唇厚鼻大。
《易经》说:“保合大和,乃利贞”,就是说只有做到合和,才能万国咸宁,才能国泰民安。
■《易经》的和谐智慧
《易经》强调合和观与社会和谐。
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其最早发祥于《易经》,《易经》合和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甚大。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名就是来自《易经》的“保合大和,乃利贞”,可见在封建时代的君主们就已经意识到合和思想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了。
中国自古强调礼治、德治重于法治,这也是合和思想的反映。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历史上,大凡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反之,矛盾尖锐,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战争,引起分裂,人民则苦不堪言。
“保合大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易经》说:“保合大和,乃利贞”,就是说只有做到合和,才能万国咸宁,才能国泰民安。那么,《易经》的“保合大和”是什么意思呢?保合一词按《易经》解释是博大、包容,由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当然,《易经》强调的是中和之道:包括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更重要的是人和。
战国时期,赵惠文得了一件稀世珍宝——和氏璧,秦王强以五十座城池交换,赵王得知其实诈,却不敢不换。舍人蔺相如自荐,携璧赴秦,且不惧生死,大义责秦王,并举璧欲撞柱,誓与璧共存亡。秦王慑于蔺相如的正义,只好作罢。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宰相。老将廉颇居功不服,屡次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容忍谦让。廉颇终于悔悟,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将相和睦,共同辅国。秦不敢侵赵,赵国得保平安。
《论语》教我们怎样做人,《易经》不但教我们怎样做人,更教我们怎样做事。《易经》告诉人们,要做好事,首先要做好人。
■《易经》是一部立人之书
《论语》教我们怎样做人,《易经》不但教我们怎样做人,更教我们怎样做事。《易经》告诉人们,要做好事,首先要做好人。
做好人意味着什么?《易经》强调以德立人。
《易经》提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即高度强调仁义道德为做人之本,德之基础。
什么叫仁?《易经》说:“守仁曰仁”。就是说,正守其本位,不谋夺非位,谓之仁。
什么叫义?《易经·系辞》说:“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就是说,不贪财,能正行利义关系是谓义。
《易经》强调敬德,就是指要行仁义、仁爱。
关于仁义,我认为应该赋予时代的内涵。怎样使仁义更有价值,我们当然不能做那种不仁不义的小人,但是,当我们面临穷途末路之时,我们就应该应变。当我们需要换一个单位或者换一个环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面临仁义考验,东方人往往会陷于仁义的束缚。但是,如果我们暂时离开我们的仁朋义友,等我们重新发展了,再回过头来资助原来的企业,这才是仁义价值,才是仁义的高境界。反之,如果我们死死地抱住仁义,不能一起生,大家就都一起困死,那就显得太迂腐了。我举个刘备的例子:关羽被孙权杀了,他不顾一切地去为关羽报仇,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郁死于白帝城,因为当时他并不具备打败孙权的实力,但是他恪守不能同年同日生,也要同年同日死的仁义,结果他是成也仁义,败也仁义。其实他完全可以冷静下来,待时机成熟时再去报仇。当然,也不是说要大家去作不仁不义之徒,而是说,既要重仁义,但又不能被仁义所缚。
做好人还意味强调自强不息。《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突出要相信自己,要发愤图强。
民国时期,戊戌变法之一的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经引用的《易经》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此以后,清华大学的校碑就刻上了这两句格言,至今未变。
所以,我们说《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最生动的立人之书、励志之书。
《易经》的哲理,尤其是它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理的杰出代表,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易经》体现哲学思维
第一,《易经》的世界观是唯物的。当同时代的西方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时,我们东方的《易经》早已确信宇宙运动诞生了生命,“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阴阳有体”。《易经》唯物的世界观,决定了《易经》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易经》的辩证法是唯物的,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矛盾法则。我们知道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易经》的世界观决定了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有为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观。
第三,《易经》的思维特色主要是形象思维。
中国人最早就是通过形象思维来探索事物的本质、预见未来。比如《易经》有一个卦叫做小畜卦,其中有一句话叫做“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就是说天上的云层集中到一起了,即使当时未下雨,也要考虑到它有可能下雨,并且要考虑可能从哪个方向下雨。小畜卦又说:“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就是说夫妻失和,男子不能规正妻室,那么妻子的正位就有可能保不住。上述说明《易经》的形象思维主张从形象、现象联系到未来,并预测未来。
第四,《易经》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着的,《易经》的易,就是变易,变易的目的是革命,是创新。“革命”二字最早就出自于《易经》。
第五,《易经》的整体观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天道、人道、地道的三位一体”,我们强调的是人与天、地、社会相应,而非天人感应。这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启示。
《易经》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
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中最光辉的命题,其精髓在于通过阴阳之间的依存、制约关系,揭示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矛盾法则的最早源头。对我国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卓越的方法论方面,《易经》提出了五大法宝。这就是:
中行观——走中行、中和、中正的道路可以不犯左、右倾的错误。
易简观——执简驭繁,反对极烦琐臃肿,这在管理学中有重大意义。
与时偕行观——与自然合拍及与社会同步。
强调预测先知——这是在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思想指导下的一种生活方式。
突出取象比类——善于触类旁通,要会举一反三。
《易经》预测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从纵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和推测事物的吉凶顺逆。第二,以横向的相关依存关系进行推测。
■《易经》神秘的预测思维
预测,是《易经》最神秘的部分,也是《易经》最智慧的内容。其实,《易经》的预测是研究忧患意识及未卜先知,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智慧,而不是去算某个人的命运,更不是去迷信算命先生。
全息的原理是《易经》预测的基本原理。全息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就是说一个小的局部包含着一个大的整体,一个大的整体包含着若干小的局部。
那么易经是智慧的象征,什么叫全息预测?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它的一个断层面,或者一个小的局部窥测出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比如《易经》里坤卦的“履霜坚冰至”就是最早的全息原理,意思是你的脚刚踩着霜,就意味着冰天雪地的日子将要来到。
历史上有一个故事,殷商时期,纣王命令工匠为他打造一双象牙筷子,大臣箕子在旁边听后忧虑的想到:纣王打造象牙筷子之后,肯定要配备银碗,有了银碗又要配锦衣,有了锦衣又要配宫殿,这样一定会造成征战,去掠夺,从此将天下无宁日,于是箕子就逃走,得以幸存。而比干却没有逃走,而是对纣王直谏,结果被纣王挖去了心。这就说明箕子善于预测。
《易经》为什么能包罗万象?为什么能触类旁通?原因就在于《易经》是一部大全息书,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六爻辞都是一个个小全息窗口。
《易经》为什么可以趋吉避凶?
第一,把握事物的转化规律才能转危为安。《易经》的太极蕴含着事物转化的规律,即凡事盛极必衰,衰极必盛,否极泰来,这就启示了我们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转机。
第二,预见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居安思危。《易经》的开门两大卦涵盖的就是事物的转化规律。
《易经》中高度强调忧患意识,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这就是“防患于未然”,也就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第三,要善变才能趋吉避凶。
第四,《易经》中有许多卦教我们怎样趋吉避凶。比如《易经》著名的遁卦,遁,即隐遁,其中就蕴含有趋吉避凶的智慧,《易经》说:“好遁,君子吉,小人否”,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该避开的时候就要避开,不该避时就不避,何时避开,能否把握好避与不避的度,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易经》在坎卦中告诫人们,一旦陷入陷阱或险境要掌握几个脱离凶境的原则:首先要避免陷入;一旦陷入险境,要会静待时机,就是冷静分析,寻找脱险办法,把握脱险的最佳时机。
预测的最高境界是掌握事物的转化规律,把握有利时机,从而促进事物的更新,即创新。
《易经》预测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从纵向的因果关系进行推测。就是通过纵向的因果联系分析和推测事物的吉凶顺逆。第二,以横向的相关依存关系进行推测。主要包括预兆预测及类推预测、感应预测法等。
其中,预兆预测方法在疾病预测中应用很多。如中医的面诊、舌诊,就是通过舌象、面象判断疾病。另外,占卜中的面相法,就是能通过观象进行预测,也叫观相取象预测。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利用龟卜往往被刻意作为规谏君主,或是决定国家大事的一种重要方式。
有一个叫作“卜立国君”的故事,很有名。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因晋惠公回国后背信弃义而兴兵讨伐,晋国占卜,卜官禀告秦穆公占卜结果为蛊卦,卦辞提示:晋师必三败,三败之后,其君父被获。因为蛊卦内卦是风,外卦为山,时值秋天,山上起风,风起枝落,树木被伐,故蛊卦示晋君必然被擒,后果然如此。
晋惠公被擒,将押往秦国,秦穆公的夫人秦穆姬是晋惠公的妹妹,得知其兄被擒将至,为救其兄,于是领着太子、公子、公主等足踩柴薪,站在秦国都土城墙上准备自焚,并令国人穿丧服以待。还叫人告诉秦穆公说:上天降下了灾难,使我秦晋两国不能以礼相见却大动干戈,如果晋君早晨被虏进秦,我们母子早晨就死;晚上进来,我们晚上死。秦穆公顾及儿女只好将晋惠公安置于灵台,后来又释放了。
晋惠公回国后,为收买人心,而演出了卜龟另择君的闹剧,即假意要占卜让太子圉即位,晋臣们都被感动得哭了,晋惠公也因此保住了他的君位。
这个故事两次占卜,占卜结果的解说都具有政 治 军事目的性,充分说明占卜绝非天命,纯属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