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经 > 大象传 » 正文

把大象放进冰箱分几步?这五个技术告诉你

2023-08-02 15:09

大象放进冰箱分几步?

其中一个答案是

一共分三步:

第一步,打开冰箱门

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冰箱

第三步,关上冰箱门

当然,关于这个问题,还流传着很多其他答案。

例如,有将大象与冰箱进行概念化讨论——是否能量化测量的;也有将大象与冰箱的问题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平等问题的;更有将这一问题置于人类学、社会学的经典分析思路中进行解构的。但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反思,重点也许不是“把大象放进冰箱一共分成几步”以及“为何要分成这几步”,而是为什么一个研究者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前者是研究方法的技术层面,后者则是研究者在方法论、认识论层面的立场与坚持。

西安大象传媒_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_宁夏大象传媒有限公司

与科学主义倡导的科学的、可验证的研究取向不同,源于人类学民族志方法的质性研究方法更多的不是要成为科学主义的新奴仆,而是通过回到日常生活,进而探究生活的日常性与生成性。用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 )的话说,就是要回到“作为文化体系的常识”。在他看来,“常识”具有自然性、实际性、浅白性、不规则性与易获取性五个属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回归常识的这五个层面,也是质性研究的一个主要旨趣和追求。

在这种努力中,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实物分析一起构成了质性研究的三大技术。

01 何谓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是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包含两个密切相关的部分:参与和观察。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既要参与到研究场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行“观察”,又要求研究者根据观察所得继续开展进一步的“参与”活动。如此反复,假以时日,据说研究者的“功力”便可以精进,不仅能获得研究所需的“数据”,还能扎根“田野”、在泥土的芬芳中孕育新“我”。

事实上,“参与”和“观察”在研究者置身其中的具体情境中是很难做出严格区分的。尽管如此,很多研究者仍乐而不疲地将“参与观察”拆分出许多步骤,以期通过“解剖”参与观察的过程让初学者获得一种“做”研究的满足感和确定感。这就如同把大象放进冰箱,让人有满足感的可能只是关上冰箱门时那一声向世界宣告大功告成的“砰”。

具体而言,参与观察法适用于两种类型的问题:

参与观察适用于人们了解较少的现象

参与观察法适用于局内人与局外人观点和态度迥异的问题

这两点往往又是紧密联系的:人们对知之甚少的现象、了解较少的群体常常抱有某种想象与刻板印象,基于想象与刻板印象的观点、态度和相关群体成员内部的看法往往非常不同。这种刻板想象与从业群体的“真实”感受之间的巨大差异为参与观察法提供了大展拳脚的可能。

02 如何参与?——在希望的田野上

参与观察是围绕着“希望”展开的。在进入田野前,研究者便开始向往田野调查,对调查的诸多不确定性充满“希望”与幻想。即便是在做较有确定感的准备工作,如设计访谈提纲,也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关涉“希望”的表达。在田野过程中,研究者的情绪起落、研究进展等都围绕着一个“希望”的破灭或另一个新的“希望”的燃起。这样的体验源于对田野地点日常生活的参与以及研究者是“如何参与”的。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者不仅要适时调整自己“参与”的策略,而且还要有淡定面对“希望”变成“无望”的勇气。

参与,是一种研究态度

很多初学者认为质性研究很简单,其中参与观察的研究技术则更简单。他们认为,参与观察就是“在那里”、在田野的“现场”,只要“在那里”便一定有所“观察”和收获。这种观点没有错,甚至是很多人类学家乐于传播的观点。但是,研究者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的是以何种态度“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直接影响着研究的进展与研究结果。

例如,研究者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进入研究现场,觉得研究对象都是未开化的“野蛮人”,需要研究者去“帮助”、“解救”,这是殖民时代西方学者的经典嘴脸。这样的姿态在当下是不被接受的。那么,一种刻意为之的谦卑是否就是值得提倡的?答案也许难以用是与否来回答。谦虚谨慎对质性研究者而言的确是一种“美德”,其益处是最少地因为自己的无知与莽撞冒犯到研究对象,也就尽可能地把田野调查夭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但其坏处也是明显的:谦卑常让人觉得不够自信,尤其是对新手而言,这种“不自信”可能会让其失去对研究现场的主导权。尤其是对于教育研究而言,研究对象很多时候是老师,研究者的谦卑可能恰好激起了这些研究对象“教育”人的欲望。

参与,是一种策略

对于研究者来说,参与当地人的生活的首要目的是获得研究所需的“材料”,而非其他。如果忘记了这个首要目的,那么研究者则可能“迷失”在当地生活之中。例如,一个经典争论是研究者是否要干预当地人的生活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尤其是那些貌似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行为方式。如果研究对象不喜欢学习、成绩很差,研究者是否要“教育”他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此类研究者大多有着极强的使命感,同时也许也带着某种精英主义的自以为是,认为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就是需要“改造”的,而否认不同群体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成功/失败”观念,也有着迥异的文化意义系统。

参与,是一种承诺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参与当地生活既是研究者对自己的承诺,也是研究者对其所从事的质性研究的承诺。置身于一种异文化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浪漫和简单。有时候,置身于广义上的同一文化之中,但研究对象与研究者分属于文化迥异的群体(如少年犯与教育学博士研究生),这种极端的群际差异也会导致研究者感受到强烈的不适。尽管极少有人类学家或文化学者直言他们在田野工作中的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这并非表明所有的参与观察都是令人愉悦的。同样,研究者对参与田野当地生活的感受也常常决定或影响了参与的“深度”与“宽度”。例如,一个在城市长大的中产阶层学生也许会觉得山村学校的旱厕令人感到不适,这种对远离熟悉生活场景的陌生感、厌恶感往往会影响研究者的去与留。在这个意义上,选择“留”的研究者也许同样不喜欢当地环境,也许对参与其中也是情非所愿,但“留”下“参与”也许可以称之为一种职业的、专业的承诺。

03 为何观察?——在意义的交换中

“观察”是广义人际互动的重要方法之一。远在“观察”成为“科学研究”的手段之前,人们便开始使用这一方法。例如,《论语》中便有“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的说法。孔子所谈的“察言观色”类似于今天所说的社会情感能力。如此,“察言观色”并非是拍马屁的必备技能,谦虚、恭谨也并非是对他人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相反,在孔子看来,谦恭的前提是对互动情境、互动主体的敏锐观察,并能充分考虑他人的感受。如此,也就能把天儿愉快地聊下去。

西安大象传媒_宁夏大象传媒有限公司_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

为什么观察对于人际互动如此重要呢?观其言、察其行是个体在人际交往情境中生产“意义”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意义”交换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没有哪个互动情境中只有单向度的“看”,而都是在“看”与“被看”的交互中通过解码与编码生产或令人愉悦、或使人尴尬的“意义”。

余华小说《活着》的开篇中便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观察”案例:

小说中的“我”去农村收集民间歌谣,尽管这是一份“游手好闲的职业”,却非常类似质性研究者、人类学家们所做的“严肃的”田野工作。“我”对于乡村的观察体现在非常具体的意象、活动和细节中。例如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从“我”的视角“看”到的他人是可以说几句话的干农活的男人、不与“我”说话但却悄悄议论“我”的姑娘、请“我”吃瓜的看守瓜田的老人,等等。

不仅只有“我”在“看”,当地人也在看“我”。例如,当地孩子说“那个老打哈欠的又来了”,这便是当地儿童对“我”这个外来者的观察。为什么会将“老打哈欠”作为符号来标识“我”?显然,“老打哈欠”与当地人的日常表现不同,这也许是因为在当地农村的意义系统里,“打哈欠”是懒惰、游手好闲等的表现,因而当地人都极力避免“打哈欠”以表示自己是勤劳的、吃苦耐劳的。于是,“我”与当地人成了两个意义世界的人,观察的重要作用之一也就是连通这两个世界,并交换理解、生产意义。

余华《活着》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通过“看”形成研究问题,修订研究问题,在体验中发现生活,同时,在“被看”中重构自我,不仅要完成作为研究者的自觉,还要考虑作为人的维度,重构作为非研究者的人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参与观察以及广义的质性研究已经超越了研究方法的层面,而是研究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如同格尔茨所言:

马林诺斯基的遗产并不是通常所以为的那样是一种研究方法,即“参与观察”,而是一个文学困境,即“参与描述”。

相/关/图/书/

“质性研究经典导读系列”丛书

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_西安大象传媒_宁夏大象传媒有限公司

丛书主编 丁钢

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_宁夏大象传媒有限公司_西安大象传媒

丁钢,哲学学士、文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文化研究、教师教育、教育叙事、教育与大众传媒等。发表中英文学术文章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种。

“质性研究经典导读系列”是一套基于华东师大教育学部课程教学实践的系列丛书,此系列不仅关注质性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和理论的前沿性,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对教育质性研究方法运用的导向性。

丛书旨在帮助学习者树立研究的问题意识,清晰研究立场,全面了解质性研究的理论与具体方法,体会质性研究的特点,领会各种具体方法的优势和适用价值,学会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和分析软件开展质性研究设计和研究活动,是质性研究方法的入门指南。

质性研究经典导读系列

《博观约取:文献综述导引》

《参与观察:质性研究中的“看”与“被看”》(已出)

《质性访谈:在教育研究中的“聆听”与“理解”》

《田野研究:经验正当性的现场寻求》

《教育科学案例研究方法:导读与范例》

《行动研究经典导读:教育研究中的实践、批判与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经典与案例导读》

《生活史研究导论》

《扎根理论经典导读与实作》

《质性分析软件NVIVO的应用》

《从生活到理论:质性研究写作成文》(已出)

宁夏大象传媒有限公司_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_西安大象传媒

《参与观察:质性研究中的“看”与“被看”》

董轩主编

978-7-5760-0009-2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

长按识别或扫一扫,可直接购书

《参与观察:质性研究中的“看”与“被看”》是“质性研究经典导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旨在引领初学者从“方法视角”重读经典,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参与观察法”的可借鉴的“捷径”和实践参与观察的可参考的“地图”。

选取参与观察法的经典教材和著作进行导读,以期从具体方法的使用到作为研究工具的研究者的反思,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并具体介绍参与观察法的操作步骤。

选择3本以参与观察法为重要研究方法的著作,分别从研究问题与内容、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发现、主要理论视角与论点和研究者的反思等角度对文本进行“方法”意义上的重构,从案例中进一步阐明了参与观察的经典使用。

了/解/作/者

西安大象传媒_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_宁夏大象传媒有限公司

董轩,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副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人类学。

目录

宁夏大象传媒有限公司_西安大象传媒_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

滑动查看精彩样张

西安大象传媒_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_宁夏大象传媒有限公司

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_宁夏大象传媒有限公司_西安大象传媒

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_宁夏大象传媒有限公司_西安大象传媒

类似大象传媒的应用_宁夏大象传媒有限公司_西安大象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