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家传邵康节先生心易卦数》中的术法总纲:“右易觀梅之學,寓至精之變,寄至微之理古法梅花易数基础入门,非庸占俗卜可比論也。得此道者,至誠取應,無不神效,不可目之以淺近而輕乎也。”这段话大家可能感觉到平平无奇,觉得这写的内容无非就是自我标榜。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称之为《梅花易数》中的术法总纲呢?因为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被删改过的内容。
我们看看这一段话在被删减之前是什么样的内容:“右易觀梅之學,静以观其体,动以著其象,寓至精之變,寄至微之理,非庸占俗卜可比論也。得此道者,至誠取應,無不神效,不可目之以淺近而輕乎也。”实际上就差了十个字,差的是“静以观其体,动以著其象”这句话,到了《家传邵康节先生心易卦数》里面,就把这句话给去掉了,被删除了这两句关键性的提示之后,等于就没有了实质性的内容,这段话对于读书的人而言,它就变成了一段自吹自擂的自我标榜。
所以到了《梅花易数》后期五卷本的时候就把术法总纲这一大段都删掉了,删掉以后加上了五行生克、八宫所属五行、卦气旺衰、十天干、十二地支、八卦象例、占法、玩法这一系列的内容,在《家传邵康节先生心易卦数》书中是没有这些内容的。为什么后期五卷本的版本中要添加这部分内容?学过数术的朋友都知道,这部分内容是基础中的基础,从这个变化中我们也能看到数术演变中“师授”系统和“书授”系统之间的区别。
“师授”系统中,一个人要学习数术,要拜师,要跟师,师父要考察你三年,然后师父还要按照你的悟性和学习情况来教授你,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是比较高的。到了“书授”系统里面,你掏钱把书买回来,最少能够把书里的内容能看明白,这种情况就代表着 “书授”系统已经是“师授”系统的下沉。“书授”的传播方式,传播目的,包括传播之后的目标都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种传播上的下沉,所以造成了“书授”的数术在后期传播中变得越来越广泛,读书学预测的人也产生了下沉问题。家传版中为什么没有这些基础内容?因为早期的著作者是默认读这本书的人是有一定基础的,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在书中写这种基础内容。这种情况就是专业者的误区,很多搞科研的工作者写出来的内容只能给行业内的人看,外行的人看不懂,即使写的是科普性的内容,在著作者的自我认知中也默认提高了大众的接受程度。
前段时间我和朋友一起聊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问题。他给我发了几本书:克里斯·伯恩哈特写的《人人可懂的量子计算》,曹天元写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两本书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人人可懂的量子计算》看题目觉得应该是很好懂,但是因为写作者是一个专业科学家,所以他就在书里写了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因为量子物理在基础的研究阶段就是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的。一般读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古法梅花易数基础入门,你就会感觉很费劲,因为你需要把物理、数学这些知识都了解清楚。反而是《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写的就相对浅显的多,因为作者是用科普的方式来写这本书,所以视角要更浅显。
当年史蒂芬·霍金在写《时间简史》的时候也存在着这个问题。他最早写的书,被出版商要求必须重新修改,因为出版人看不懂,那么读者也未必能够看懂。所以后来史蒂芬·霍金在写《时间简史》的时候就经过了大量的修改,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时间简史》才能够成为有着非常广泛普及率的一本书,这个就是知识壁垒造成的认知误差。我们的搞数术的人,也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壁垒问题,有很多作者是默认看书的人是内行的。但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习数术的爱好者,也是变得更为下沉的一个状态,现在有很多教授数术的人开的课,讲的内容都是类似传销和鸡汤,或者是成功学,这种课程所面对的往往都是那些毫无所知的受众群,所以从宋、明直至现代,数术的传授是变得更为下沉了。
从现在看到的《梅花易数》这两个版本而言的话,后面的五卷本已经比前面的家传本要有所下沉,很多就体现在前面这一部分基础上,五卷本的编辑者默认读这本书的人是不知道五行生克、八宫所属五行、卦气旺衰、十天干、十二地支这些基础内容的。后期的编辑者和前面家传本的著作者之间又隔了将近一二百年的时间,在社会更替上,差不多有五到七代人,原来著作者所了解的情况,他在写作时候的本旨等等这些内容,在后面编辑者的眼中已经彻底丢失了。
后期的编辑者把在市面上能够寻找到的有关《梅花易数》的几本书,像什么《三要灵应篇》、《家传邵康节先生心易卦数》、《观梅数诀》、《玄黄拆字数》等等这些单独发行的图书编纂成了一个合编本。对于五卷本的编辑者而言,他的水平也在下沉。等于在前面版本的图书中还能看到的一些零星的和真实传承有关的内容,到了后期的编辑者眼里,他已经不知道这个内容有什么用了,对于他们而言,看到术法总纲这一段内容之后,他很简单的就理解为这就是一段自我吹嘘的东西,放在前面没有意义,所以就把这一段删掉,然后把五行生克这些内容放进去,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