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纪时方法的一种。即用干支记录时序的方法。春秋或更早时的十二辰制就用地支表示。唐朝每个时辰又分为初、正两部分。这与清初引进的24时制相近。每个时辰为2小时,“小时”名称由此而来。23时至次日1时为子时,时辰的前1小时为“初”,后1小时为“正”,其余以此类推。每天十二时辰的地支是固定的,再配以天干,就成干支纪辰,即“干支纪时法”。用干支相配而成六十甲子。
干支计时法的原理
干支纪时,就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按照既定方式标记时间的纪时方法。它是干支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定方式为把1天分为12个时辰,从晚上23点正开始,从甲子这个干支开始标注第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之后每两个小时接着顺序标注,60组干支不断循环往复。由于地支只有12个天干地支纪时法,所以是固定不变的,古时人们说时辰的时候,只说地支就可以了,比如:子时。
历史传统干支计时法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度叫作干支历(甲子历或节气历),就是用这“六十花甲子”来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这里的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天分为十二时辰。
在干支纪时制中,纪年和纪月是基本的。在古代只要已知当年和当日的干支,是可推定当年各月干支或当年各日时辰的干支。而在当代,由于计算机、互联网、云技术的广泛应用,历法的计算和普及已经不成问题。因此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内的大部分网上在线万年历均提供完整标准的干支历,能同时在日历中显示出时辰。如日梭万年历、PC平台应用如择吉良日、手机应用如易通万年历等等,非常方便。
每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共需四个干支(共八个字)来表达。这八个字就是一个人的生辰八字。
干支纪时制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60”这个纯粹的数为周期循环纪时,这个制度既不受天文水平提高、历法该机的影响,又不因朝代而中断,不因国家分裂而混乱。中国历史很长,不同时期不同王朝的历法(包括皇朝年号纪年法)变化纷纭,但干支循环却始终不断。各地一致。据考证。2700多年以来,大约100万个日子,干支纪日无一天中断。所以说,干支纪时制度像一根线把各种历法贯穿在一起,对我国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起了重要作用。
计时方法
地支计时法
每天十二时辰的地支是固定的,再配以天干天干地支纪时法,就成干支纪辰,即“干支纪时法”。用干支相配而成六十甲子。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5天为1周期,以纪时序。
十二时段计时法
相当于24小时,中国古代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相当于2小时。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更点计时法
古代把晚上的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2小时,专用于夜间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