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园林古桥
近1000多年的时间里,北京一直是辽、金、元、明、清各个朝代的都城。这些王朝不同时期分别在北京建设了大量的宫殿和园林建筑,其中不乏桥梁建筑。如今,这些宫殿园林中的很多桥梁较好地保存下来。可以说,如今北京尚存的绝大多数古桥都在皇宫和皇家园林中,并且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常人很难接近这些桥梁,故而相对保存更加完好。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立即营造北京,建设紫禁城,建设皇宫的同时沟通宫城内外水系。营造者在皇城外面开挖护城河(俗称筒子河)住宅门口汉白玉石围栏风水,并在午门、玄武门(清康熙朝时改称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外架设石桥,皇帝以及官员人等通过这四座石桥进出紫禁城。其中午门前的桥很宽,午门两边“燕翅”即建在桥上。与此同时,营造者将筒子河水自西北角引进皇宫,进入皇宫的河水即为内金水河。金水河为京西玉泉山泉水,按照五行学说,西方属金,金又生水,因此,元朝将此水引入北京时即有金水河之称。金水河在紫禁城分为内外两路,故有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之分。金水河进入皇宫后一直向南,河道紧邻故宫西墙,这里没有宫殿和景观,只为引水之用。河道外侧是一排排低矮平房,为当时太监居住。此段河道上面有长庚桥等5座桥,为太监通行之用。从武英殿起住宅门口汉白玉石围栏风水,内金水河开始展现它的英姿。
太和门广场西边有一右顺门(清顺治时改称雍和门、乾隆时改称熙和门),门外不远处就是武英殿。内金水河在武英殿前转而向东,流过武英门前。武英殿是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的场所,康熙皇帝还曾在此居住,其建筑级别远高于宫内东西两路其他建筑,因此,武英门前架有三座配汉白玉望柱栏杆的白石桥,是皇宫内仅有的几个大门之外架设石桥的宫殿之一。明清皇帝之外,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也曾入住武英殿处理军务,并在武英殿称帝即位。在京42天、称帝仅1日后李自成即撤离北京,临走时烧毁宫内部分建筑。
内金水河流过武英殿后转了一个反向“U”字形,北边顶端处有一座断虹桥。断虹桥建设年代不详,大概建于元末明初时期,建造时间可能早于故宫。故宫对断虹桥有这样的描述:“断虹桥位于太和门外、武英殿之东,单拱石券,横跨于内金水河之上。桥南北向,长18.7m,最宽处达9.20 m。桥面铺砌汉白玉巨石,两侧石栏板浮雕有穿花龙纹图案,望柱上之石狮神态各异,宛然如生。桥之建造年代为明初或元代尚未定论。但此桥用料之考究、装饰之华丽、雕刻之精美乃紫禁城内诸桥之冠。此桥‘断虹’之名为俗称,明清未见记载。”有学者考证,断虹桥所在南北方向为元朝大都中轴线,当时建有三座拱桥,或为“三虹桥”。明朝建都北京时中轴线东移到现在太和殿中间位置,“三虹桥”不合规制,遂拆去两座,只留一桥,俗称“断虹桥”。因此,断虹桥有一种可能,就是先有桥,后在桥下掘河。断虹桥上雕有34只狮子,其中“护裆狮”最为呆萌可爱。
内金水河经过断虹桥后从太和门广场西侧廊房下面穿过,进入太和门广场,在广场前呈现一个弯弓型。在弯弓中部、与午门的五座宫门正对位置建有五座单孔石拱桥。其中,中间一座是御路桥,此桥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桥长23.15米,宽6米,在五桥之中最长最宽,桥上装有汉白玉望柱护栏,望柱上雕刻蟠龙祥云,等级高于其他四桥,御路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最外边两座为品级桥,分别通行王公贵族和其他官员。内金水河五桥是紫禁城内最大、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也是国内皇家建筑中气魄最大的一组桥梁建筑。
太和门广场东面有一左顺门(清顺治时改称协和门)。内金水河从太和门广场东廊房下流出广场,协和门外北边有一座小桥,此桥形制特殊,是一座“半边桥”,靠近廊房后檐墙一边没有栏杆,临近广场一侧建有望柱护栏。半边桥东边就是文华殿。按照皇宫营造规制,文华殿应该和武英殿对称,内金水河相应的也要流过文华门前。但此处改变设计,河道转头向北,几十米后穿墙进入文华殿后院。明清两朝都曾设置“文华殿大学士”一职,明朝时期用于辅导太子,清朝时期作为顾问侍奉皇帝左右。清朝和珅、李鸿章等都曾入职“文华殿大学士”。清乾隆41年(1776年),乾隆皇帝仿效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形式,在文华殿后面建文渊阁藏书楼。专门用于收藏《四库全书》。文渊阁面阔六间,间数为双在宫殿建筑中几乎绝无仅有,这里取《周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多出的这间很窄,大约也就1米多些,宽度远窄于其他5间,这是为了尽量保证整体建筑协调美观。文渊阁顶覆黑色琉璃瓦,黑色亦主水。阁前掘有一方水池,内金水河穿过围墙后即流入此水池内。这些举措既符合五行之中以水克火之说,也有实际上的防火意义。池中间建有一座石拱桥,走过石桥即可进入文渊阁。可惜,日本入侵中国时,《四库全书》被运往南方保管,后被运往台北,以至书阁两分。
文渊阁东墙外是“南三所”,即东西并排、规制相同的三座宫殿,因其位置在宁寿宫以南,故有“南三所”之称。此处原来主要用作皇子居所,也被称为“阿哥所”。内金水河流出文华殿东墙后,经过“南三所”外徽音门前,河上建有三座石桥。“南三所”东边是御马监和马神庙,内金水河先是北流,转而掉头向南,流过两地,此处有一“马神庙桥”。“南三所”及御马监、马神庙等地现为办公区域。内金水河流经东华门内,此处建有一座单孔石拱桥。东华门大门的门钉八横九纵72颗,据说是因为东华门一般供大臣进出皇宫,故比皇宫其他大门少一行门钉。再后,内金水河在蜿蜒曲折中从皇宫东南角流出,进入筒子河。
古人说水可聚气。内金水河,一道按照中国传统风水学说开凿的皇宫景观小河,串联起皇宫内武英殿、太和殿、文华殿、“南三所”等多处重要宫殿,并在河上按照规制建造出不同等级的多座(组)桥梁,这些桥梁成为紫禁城内一处处点睛之笔。
此外,慈宁宫花园内有一水池,上面架设一座汉白玉石拱桥,桥上建临溪亭。御花园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方水池,水池上面各建一座石拱桥,桥上有亭,东边为浮碧亭,西边为澄瑞亭。此三座桥均为石木结构亭桥。
皇宫内不仅有过河桥,还有很多“旱桥”,其典型如乾隆皇帝为自己修建的乾隆花园(即宁寿宫花园)内的几座小桥。乾隆花园有四进院落,建有古华轩、旭辉亭、抑斋、遂初堂、竹香馆、萃赏楼、延趣楼、三友轩、耸秀亭、碧螺亭、符望阁、玉粹轩、倦勤斋等建筑,其间假山林立、曲折起伏,为了方便通行,在假山与建筑之间架设了多座小桥,这些小桥体量不大,一两步即可跨过,但建造却是十分精致。与乾隆花园相对应的是西北角建福宫花园,其与宁寿宫花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1923年6月的一天,建福宫花园“突发”大火,整座花园连同无数珍宝化为灰烬,后人分析疑似留守太监监守自盗。1998年,建福宫花园获国务院批复重建。建福宫花园内的很多建筑依据宁寿宫花园建筑镜像建造,园内亦有小桥。迄今,建福宫花园尚未对外开放。
出午门向南,穿过端门就是天安门。天安门外有一道河,此为外金水河。外金水河上建有七座汉白玉三孔石拱桥。石桥桥身略带拱面,两端稍宽、中间微窄,平面大致呈现一个工字型,在些许变化中尽显大桥的华丽。七桥中,中间五座桥正对天安门城楼五个城门,分别是御路桥、王公桥和品级桥,另外两座大桥分别正对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现景山公园)大门,名“公生桥”。七桥中御路桥最宽,雕刻装饰与其他各桥也有不同,此桥亦为皇帝专用。两侧桥梁渐窄,公生桥更窄(后改造加宽)。在七座拱桥以及华表、石狮等建筑和雕塑的衬托下,天安门城楼更加巍峨壮丽。每天早晨,国旗护卫队从金水桥出发,138步正步走到国旗杆下,鲜艳的五星红旗与旭日同时升起。
紫禁城的桥主要以拱桥、亭桥为主,没有采用过多的建造形式和和技巧,但却大量使用贵重的汉白玉石,并配以云龙纹等精美雕刻装饰,尤其是以群组形式(三桥、五桥)建造,其庄严高贵程度远非其他园林桥梁可比,更非普通道路桥梁可比。紫禁城里的桥梁是古代桥梁建筑中等级最高的桥梁。
清朝时期北京西北郊一带建了“三山五园”皇家园林,“五园”中即有圆明园。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到雍正年间,乾隆年间扩建。圆明园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三处园林组成,故也称“圆明三园”。建成后的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最华丽的皇家园林,主要建筑类型包括殿、堂、亭、台、楼、阁、榭、廊、轩、斋、房、舫、馆、厅、桥、闸、墙、塔以及寺庙、道观、村居、街市等。其中三园内的桥梁就有上百座,圆明园也有60多座。1860年,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再次遭到毁灭性破坏。如今,圆明园内仅存的古桥只有一处“残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圆明园根据有关资料复建了多座桥梁,但这些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桥。
(未完,待续)
午门外护城河石桥
太和门前五桥
太和门前五桥
武英门前三桥
武英门前三桥
断虹桥
断虹桥
断虹桥护裆狮
浮碧亭亭桥
协和门外半边桥
文渊阁石拱桥
“南三所”徽音门前三桥
东华门内石拱桥